|
38.
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固定方式对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效果的影响
张硕, 刘畅, 肖含瑜, 张伟峰, 邓焕泽, 张健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20-42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5
目的 评估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不同固定方式对上颌前牙区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获得的水平骨增量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36例患者,在上颌前牙区植入单颗种植体同期行GBR,根据术中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组1仅使用膜钉固定;组2仅使用可吸收缝线固定;组3联合使用膜钉及可吸收缝线固定。在术后即刻(T1)和骨愈合6个月后(T2)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距离种植体肩台0、2、4、6 mm(H
0、H
2、H
4、H
6)处的唇侧牙槽骨水平骨宽度,计算各组骨愈合期间的水平骨丧失量(mm)和丧失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6个月骨愈合后,各组在H
0~H
6均有明显骨丧失(
P<0.05);在H
2处,组1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2(
P<0.05);在H
0处,组3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1(
P<0.05);在H
0~H
4,组3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2(
P<0.05);各组创口红肿、创口出血、创口裂开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无差异(
P>0.05)。
结论 在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行水平骨增量时,仅使用膜钉固定胶原膜较仅使用可吸收缝线在近种植体肩台处的骨增量效果更佳,联合使用膜钉和可吸收缝线比两者单独使用能获得更好的骨增量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