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影响获得可预期上颌窦骨增量的因素
    赵阳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89-29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16
    摘要2388)      PDF (1348KB)(1775)    收藏
    上颌窦底提升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问题的常用手术方法。本文结合上颌窦骨增量成骨的特殊背景,从骨接触面积、血管生成、空间稳定性和安全愈合4个方面探讨实现可预期上颌窦骨增量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的专家共识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95-10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01
    摘要659)      PDF (1401KB)(1035)    收藏
    目前,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尤其是3D打印个性化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是许多骨缺损病例(尤其是复杂骨缺损病例)种植手术时骨增量的一种可靠解决方案。鉴于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技术敏感性较强,钛网暴露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指南或共识,《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起草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伴上颌窦囊肿或囊肿样病变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专家共识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195-20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1
    摘要450)      PDF (1090KB)(748)    收藏
    上颌窦底提升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经典术式,而上颌窦囊肿的存在常为上颌窦底提升带来困难和挑战。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伴上颌窦囊肿或囊肿样病变的上颌窦底提升的指南或共识。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针对伴上颌窦囊肿或囊肿样病变行上颌窦底提升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上颌窦底提升专家共识:上颌窦间隔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03-10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03
    摘要380)      PDF (1040KB)(826)    收藏
    上颌窦间隔是常见于上颌窦内的骨性结构,在设计上颌窦底提升时,了解上颌窦间隔的存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就上颌窦间隔的分类、解剖生物学特征、对上颌窦成骨的影响、其处理方法及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存在上颌窦间隔的上颌窦底提升实施提供参考依据,降低由于上颌窦间隔存在而引起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解决方案
    邱立新, 牛力璇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00-40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2
    摘要365)      PDF (1444KB)(662)    收藏
    下颌后牙区垂直向骨增量技术敏感性高、并发症多,选择何种技术国内外均没有达成共识,关于垂直骨增量后种植修复体的长期效果缺乏大样本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各种垂直骨增量技术的并发症和长期效果,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临床术式选择建议,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骨质疏松症患者口腔种植治疗的风险与对策
    柳忠豪, 董凯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03-31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3
    摘要350)      PDF (1557KB)(498)    收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密度降低及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作为牙缺失的首选治疗方法,种植牙具有很高的留存率,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骨组织微结构的损坏可能会导致口腔种植治疗失败的风险增高。虽然骨质疏松不是口腔种植治疗的禁忌证,但是临床医生仍应高度重视相关风险因素。本文对骨质疏松患者的牙槽骨塑形及改建、种植牙留存率、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影响以及牙种植治疗策略这几方面进行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数字化颌位关系记录与转移方法的研究进展
    满毅, 蓝冬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12-21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4
    摘要349)      PDF (768KB)(562)    收藏
    近年来,口腔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启了全口种植修复的新时代。颌位关系的正确记录和转移是全口义齿修复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相较于传统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缩短患者的诊疗周期,提高诊疗效率。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记录和转移无牙颌患者颌位关系时的应用和进展,深入探讨口腔数字化为临床医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医生在全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改良”上颌窦底提升
    孙晓琳, 罗嘉欣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18-12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05
    摘要320)      PDF (1637KB)(486)    收藏
    上颌后牙缺失时,由于缺乏牙的功能性刺激以及上颌窦气化作用导致种植所需的剩余骨高度不足,剩余骨量无法保证种植体的初始稳定性时,需要采取上颌窦底提升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量。“改良”上颌窦底内提升是通过使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在内镜(endoscope)辅助下实现同期植入种植体(simultaneous implants placement)的一种改良的、微创的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sinus floor elevation),简称“PESS”。“PESS”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上颌窦底提升,减小了手术创伤。本文阐述了“PESS”的原理、适应证、临床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为“PESS”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研究现状
    夏海斌, 徐珺怡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09-11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04
    摘要317)      PDF (1604KB)(487)    收藏
    在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时,与上颌窦底外提升相比,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的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反应较轻、治疗周期较短,但是手术视野和提升高度受限,容易发生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亦或剥离不足,因此传统观念里内提升仅适用于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轻度不足的病例。随着外科器械的改良、上颌窦底内提升新技术的涌现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辅助,研究者们对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案有了新的认知。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陈江, 丘雨蓓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52-25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10
    摘要317)      PDF (1333KB)(321)    收藏
    种植区牙槽骨骨量不足是影响口腔种植效果的重要因素,骨增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口腔种植骨增量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种植体周软组织增量材料的研究进展
    陈佳欣, 顾新华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84-28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15
    摘要310)      PDF (1341KB)(418)    收藏
    随着种植牙技术日渐成熟,种植修复中种植牙的美学效果和种植体周组织的长期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牙缺失常伴随缺牙区周围软硬组织量的减少,常不能满足种植修复的要求,因此种植体周软硬组织增量是牙种植的关键步骤。本文旨在介绍常见的种植体周软组织增量材料,为解决种植体周软组织不足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骨质疏松症对牙种植的影响及临床考量
    邱韵, 王宇蓝, 张玉峰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36-34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7
    摘要305)      PDF (1397KB)(483)    收藏
    随着现代牙科技术的发展,种植牙逐渐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方法。牙槽骨的质量是口腔种植骨结合及种植体长期留存的关键。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为表现的系统性疾病,累及包括口腔在内的全身骨骼。骨质疏松症的口腔表现对于其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作用,并且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全身和口腔变化对种植牙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深入了解骨质疏松患者口腔种植过程中的治疗风险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有望提高口腔种植治疗的成功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骨质疏松症的口腔表现、口腔种植的治疗风险及方案考量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先天缺牙患者的种植治疗
    吴轶群, 王凤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04-21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3
    摘要299)      PDF (2552KB)(336)    收藏
    先天缺牙患者主要表现为牙数目不足、上下颌骨牙槽突发育不全、颌面部发育不良等,可导致口腔或全身功能异常,危害性大,治疗难度高。种植义齿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度,是修复此类患者缺失牙的理想选择。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先天缺牙患者种植治疗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先天缺牙患者口腔功能重建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含钇氧化锆材料在口腔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解海林, 郭雪琪, 王丽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84-18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14
    摘要292)      PDF (1344KB)(454)    收藏
    与其他稳定类型的氧化锆陶瓷相比,含钇氧化锆陶瓷具有良好的机械和生物学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氧化锆陶瓷种类繁多,氧化钇稳定氧化锆陶瓷(yttrium-stabilized tetragonal zirconia polycrystal,Y-TZP)机械性能突出,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yttrium-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Y-PSZ)则具有更优的美学性能,了解不同含钇氧化锆陶瓷的理化性质,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应用中作出正确选择。本文就不同含钇氧化锆陶瓷的理化性质和临床适应证进行综述,拟为含钇氧化锆陶瓷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口腔种植治疗中骨再生材料的研究现状
    李歆, 刘开政, 武诗语, 刘远翔, 黄宝鑫, 乔威, 潘浩波, 陈卓凡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71-37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3
    摘要289)      PDF (1414KB)(414)    收藏
    当前口腔种植临床治疗中,需要涉及骨组织再生的病例逐年增加,对相关生物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旨在回顾总结口腔种植骨再生材料的研究现状。结合骨再生应用的具体特点,探讨影响材料性能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学性质,并对当前骨再生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进一步展望未来口腔骨种植再生材料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下一代口腔骨再生材料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新型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王默涵, 胡颖涵, 吴靖, 邹多宏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59-46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1
    摘要284)      PDF (1768KB)(216)    收藏
    充足的骨量是保证种植体植入和维持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因而对牙槽骨重度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不断发展,各种GBR术式应用于临床,以解决牙槽骨修复与再生问题。作者基于“以稳定性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研发了帐篷钉系列产品,取得了口腔类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完成了新型帐篷钉技术的构建。该技术能够在不使用自体骨的情况下实现牙槽骨重度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为牙槽骨重度缺损的功能和美学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型帐篷钉技术已在临床上获得了成功验证,并且由于其具有“三低”(技术敏感性低、失败率低及成本低)和“三易”(易操作、易推广及易普及)的特点,使该技术备受口腔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临床医生对新型帐篷钉技术的认识,本文就帐篷钉系列医疗产品的创新性及新型帐篷钉技术的优势作详细介绍,并通过临床病例进行展示,以期该项技术能够在临床上得到规范化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
    张晗, 孙瑶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18-22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5
    摘要272)      PDF (1372KB)(329)    收藏
    先天性牙缺失(先天缺牙)是一种在口腔发育中常见的异常,目前对其致病机理的了解仍然不完全。最新研究已经鉴定出多个与这种情况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到调节和指导牙胚正常发育的关键信号途径中。本综述重点讨论了与先天缺牙相关的基因及其参与的牙发育信号传导途径。随着利用模式动物对这一发育异常致病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针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调节或修复信号传递缺陷或许是治疗先天缺牙的有效策略。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在人类患者中常见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了先天缺牙致病基因和肿瘤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研究进展
    高婷婷, 鲍永接, 吕晓燕, 陈贤, 刘杨, 徐逸磊, 卢焕友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92-49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6
    摘要268)      PDF (1310KB)(253)    收藏
    在应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以及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患者群体中,进行相关口腔疾病的治疗可能会诱发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然而,MRONJ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大量研究已经创建了临床治疗数据库,但明确的治疗策略尚未制定。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对MRONJ的定义、病因、分期、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相关讨论,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炎性拔牙位点保存与口腔种植
    邵智文, 朱含九, 宋应亮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53-45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0
    摘要264)      PDF (1390KB)(276)    收藏
    拔牙位点保存可有效降低拔牙窝愈合过程中牙槽骨吸收及软组织塌陷的风险,进而避免后期复杂的软硬组织增量手术,为二期手术提供良好的软硬组织条件。近年来临床上常规拔牙位点保存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预期的效果,但对因牙周炎和/或根尖周炎而拔除患牙的拔牙位点保存,即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要提高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的成功率,就需要了解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的影响因素。本文就炎性拔牙窝拔牙位点保存的适应证、炎性拔牙窝对拔牙位点保存的影响、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的操作要点、炎性拔牙位点保存后的口腔种植时机等进行经验介绍与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糖尿病影响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的研究进展
    王倩, 袁泉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47-35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9
    摘要261)      PDF (1377KB)(333)    收藏
    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被认为是抵御外界刺激的主要黏膜屏障,也是保持种植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糖尿病是种植体周炎的风险因素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造成种植体周软组织的屏障功能障碍,从而诱发种植体周疾病。同时,糖尿病状态下致病菌感染增加、致炎细胞因子过度活跃和伤口愈合受损等可能导致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不良。本文综述了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的结构、糖尿病削弱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的可能因素,并总结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黏膜屏障的方法,以指导糖尿病患者种植治疗策略的制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器官移植患者接受种植治疗时的临床思考
    汤祎熳, 邱立新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297-30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2
    摘要258)      PDF (1481KB)(347)    收藏
    器官移植为严重器官衰竭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该类人群平均寿命的延长,器官移植患者对缺失牙的修复需求不断增长。种植牙已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种植牙在健康成年人中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对器官移植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移植前患有的全身性疾病和终身需要接受的免疫抑制治疗,进行种植修复的风险会有所增加。本文对器官移植患者口腔种植治疗的特殊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对器官移植患者进行种植治疗时如何进行全面评估,以及如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预防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期为器官移植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种植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先天性缺牙治疗的研究进展
    耿晨昕, 刘洋, 韩冬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24-23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6
    摘要253)      PDF (1368KB)(974)    收藏
    先天性缺牙是人类最常见的牙发育异常,影响患者的咀嚼、发音、美观及颌面部发育。由于该疾病的特殊特点,其治疗历时久、花费高,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负担。治疗方法包括儿科、正畸、颌面外科、修复、种植等多学科协作的序列治疗,以及靶向分子治疗和组织工程技术等新兴手段。本文综述了先天性缺牙的疾病特点、传统治疗方式的新进展以及新兴的治疗方法,简述了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旨在为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数字化辅助美学区穿埋伏牙即刻种植一例
    赵宁, 李晓杰, 寇霓, 马国武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66-27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12
    摘要250)      PDF (2405KB)(318)    收藏
    本文介绍一例数字化辅助美学区穿埋伏牙即刻种植的病例。患者因上前牙外伤致根折,来诊发现患牙根方骨内存在1颗阻生尖牙和2颗埋伏多生牙。治疗中在数字化外科导板引导及Er:YAG激光辅助下,实现穿埋伏牙即刻种植,同期自体牙骨移植材料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混合行双区骨增量。一期手术后5个月和8个月分别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临时修复和永久修复。术后CBCT示种植体分别穿埋伏牙冠部及根尖部牙骨质、牙本质及牙髓。复诊随访未见疼痛及其他任何并发症。18个月复诊无任何临床症状,CBCT影像示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骨白线已形成。本病例在数字化辅助下实现了美学区穿埋伏牙即刻种植,为埋伏牙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为种植体除骨结合外其他愈合形式增添了临床数据,但此类术式的临床效果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3D打印个性化钛网辅助下的引导骨再生与块状自体骨移植在复杂牙槽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苏雅娣, 邹节娟, 王超, 黄元丁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69-17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12
    摘要245)      PDF (1679KB)(276)    收藏
    目的 拟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比3D打印个性化钛网(3D-PITM)辅助下的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与块状自体骨移植在复杂牙槽骨缺损重建中的骨增量效果。 方法 纳入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的39名牙槽骨缺损种植患者,根据其骨增量术式不同分为3D-PITM+GBR组(19名)和自体骨Onlay组(20名)。术前拍摄CBCT影像导入Mimics-Research和3-Matic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化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激光选区熔融(SLM)技术制作3D-PITM。术中固定3D-PITM或自体骨块完成相应的骨增量手术。收集患者术前、植骨术后、术后6~9个月、种植体植入后的CBCT影像资料。基于CBCT数字影像资料,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在种植体中轴线上牙槽骨增加的高度,以及在种植体平台下方0 mm、2 mm、4 mm处牙槽骨增加的宽度,并计算其成骨率。 结果 3D-PITM+GBR组在骨增量前后和种植前后的垂直骨增量[2.68 mm(0.45,4.23)、2.27 mm(0.49,3.27)]均高于块状自体骨移植[1.60 mm(0.33,1.62)、1.74 mm(0.53,1.60)]。3D-PITM+GBR组在骨增量前后牙槽嵴顶下方0 mm、2 mm、4 mm平均骨宽度增量[(1.97±0.97)mm、(2.59±1.22) mm、(2.94±1.50) mm]高于块状自体骨移植[(1.06±0.99) mm、(1.45±1.25) mm、(2.32±1.23) mm]。3D-PITM+GBR组在种植前后种植体平台下方0 mm、2 mm、4 mm平均骨宽度增量[(2.34±1.09)mm、(2.53±1.48)mm、(2.85±2.20)mm]反低于块状自体骨移植[(2.51±1.34) mm、(3.04±1.73) mm、(3.38±1.94) mm]。3D-PITM+GBR组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成骨率(66.8%,68.8%)均高于块状自体骨Onlay移植组(64.6%,62.6%)。3D-PITM用于重建复杂牙槽骨缺损能够较块状自体骨移植明显提高牙槽骨重建的高度和宽度,但植入物暴露率(21%)仍高于自体骨Onlay组(5%)。 结论 3D-PITM+GBR技术可代替块状自体骨移植用于重建复杂牙槽骨缺损,获得理想的骨增量效果和稳定的骨轮廓,但钛网暴露仍是其应用的常见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修补方式的研究进展
    傅达希, 唐增斌, 朱怡霖, 石子麦, 潘小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78-38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4
    摘要244)      PDF (1588KB)(236)    收藏
    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导致的牙槽嵴吸收以及上颌窦的气化,造成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进行骨增量。上颌窦黏骨膜穿孔是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穿孔后如何进行修补,不同修补方式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将对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不同修补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钱雨馨, 吴维, 周永淼, 王明熙, 汤春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38-14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08
    摘要240)      PDF (1371KB)(359)    收藏
    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情况下,上颌窦底内提升是增加种植所需骨量的一种较为常见且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这项技术也可能会导致多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需要临床医生关注多种危险因素,尽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本文旨在探讨上颌窦底内提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其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两大类详细讨论。术中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和种植体异位进入上颌窦。术后并发症中较为值得关注的是上颌窦术后感染和上颌窦炎、术后植入物移位以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针对以上并发症,本文对其危险因素做出详细的阐述,希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临床上更加安全有效地运用上颌窦底内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写在“全身系统性疾病与牙种植”重点栏目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295-29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1
    摘要239)      PDF (1347KB)(36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种植体周炎治疗中针对种植体表面的去污策略
    阳婷, 胡文杰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85-39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5
    摘要233)      PDF (1381KB)(359)    收藏
    种植体周炎是一种与菌斑相关的种植体周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种植体周软组织炎症伴有进行性骨组织丧失,是影响种植修复远期效果、导致种植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种植体表面去污是种植体周炎治疗的关键,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多种去污措施都被应用于临床,但尚无金标准方法。因此,对比健康和罹患种植体周炎的种植体生物界面特点,了解针对感染种植体表面的多种去污策略,对指导临床种植体周炎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上颌窦解剖特点对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操作的影响
    罗梓欣, 胡丹丹, 耿威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33-13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07
    摘要226)      PDF (1341KB)(321)    收藏
    上颌窦底提升是增加上颌后牙区种植垂直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上颌窦底内提升)相比于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上颌窦底外提升)具有安全、微创以及经济等优点。上颌窦的解剖形态是影响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手术操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对上颌窦底形态、窦底剩余牙槽骨、上颌窦间隔以及施耐德膜等主要解剖因素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中上颌窦底内提升的应用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治疗策略
    陈莉, 方明, 张燕婷, 张晓林, 刘青, 郑朝辉, 周炜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20-32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5
    摘要225)      PDF (2288KB)(273)    收藏
    干燥综合征是口腔临床中一类常见疾病,以眼干、口干等为临床典型症状,伴随复杂的全身状况及长期用药史。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修复的普及,该类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需求也明显增加,但国内外尚未见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治疗指南。本文以1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行全口种植固定修复为例,总结这类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相关治疗经验,讨论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风险评估与治疗策略。完善的风险评估、合理的口腔种植修复方案以及终身的菌斑控制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光热疗法在种植体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龚静, 博梦, 方蛟, 王林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91-39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6
    摘要223)      PDF (1396KB)(217)    收藏
    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具有临床操作便捷、可控性良好和无创性、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逐渐在口腔种植体周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关注。其中,近红外光响应的PTT良好地弥补了传统治疗方式中存在的强度、深度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具有减轻周围组织损伤、促进愈合等特点。本文对光热疗法在种植体周疾病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综述,为其在口腔抗菌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口腔种植机器人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应用精度的Meta分析
    王一茗, 李昕茹, 滕微微, 马骏驰, 周立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62-37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2
    摘要213)      PDF (2393KB)(252)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口腔种植机器人系统辅助种植牙手术精度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下种植的研究,包括临床前研究(模型实验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设定纳入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测量设计与植入种植体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偏差,包括种植体植入点、根尖点及角度的误差。采用Stata 14.0和RevMan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亚组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的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是否植入种植体、缺失牙情况、特殊解剖结构的误差。 结果 最终从20篇文献中纳入了23项研究(其中临床前研究18项,临床研究5项),共计840个植入位点。结果显示:口腔种植机器人系统辅助种植牙手术在临床前研究中种植体的植入点、根尖点、角度误差分别为0.60 mm(95% CI:0.51~0.70, I 2=0.0%)、0.73 mm (95% CI:0.62~0.84, I 2=24.9%)、1.25°(95% CI:1.02~1.48, I 2=47.9%);在临床研究中种植体的植入点、根尖点、角度误差分别为0.62 mm(95% CI:0.39~0.86, I 2=0 %)、0.63 mm(95% CI:0.39~0.87, I 2=0%)、1.23°(95% CI:0.71~1.76, I 2=15.9%)。 结论 口腔种植机器人系统辅助种植牙手术精度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的植入点误差、根尖点误差及角度误差均无统计学差异,为后续的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平台对接式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一项回顾性病例分析
    陈真琪, 晏奇, 陈艳, 施斌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52-35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0
    摘要209)      PDF (1580KB)(174)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使用平台对接式种植系统最终修复后发生生物学并发症的病例,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12至2022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采用平台对接式种植体(Zimmer,美国)进行修复的共739例患者,1 624颗种植体发生种植生物学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采用平台对接式的种植体完成正式修复后在随访期内发生生物学并发症的种植体65颗,其发生率为4%,其中59颗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黏膜炎,6颗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炎。患者平均年龄为(56.20±11.46)岁,修复体平均负荷时间为(4.06±2.36)年。 结论 上颌及磨牙区是该平台对接式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的好发部位,尤其注意远中游离端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避免咬合过载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冷焊”效应有利于减少界面微渗漏的影响,但增加了机械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人工智能在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测量分析中的可行性研究
    赵文博, 李昕茹, 苏航, 滕微微, 蔡雯昱, 周立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2): 178-18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4.013
    摘要209)      PDF (1391KB)(256)    收藏
    目的 分析并验证一种人工智能软件ITK-SNAP在识别下颌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之间关系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0名大学生的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随机抽取30例作为试验组,剩余70例与试验组的30例一并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CBCT图像分析软件和ITK-SNAP测量下颌磨牙根尖及牙槽间隔顶到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 结果 CBCT和ITK-SNAP软件测量下颌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之间的距离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 r>0(相关系数 r均大于0.9),相关性较高;在男性和女性中,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尖、远中根尖、牙槽间隔顶至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距离均明显大于第二磨牙( P<0.05),左右两侧下颌第一磨牙各位点到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距离均明显大于第二磨牙( P<0.05)。 结论 人工智能软件ITK-SNAP测量下颌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之间的距离具有可行性,为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术前规划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外胚层发育不良重度缺牙青少年种植干预的研究现状
    苏冠宇, 沈意涵, 吴轶群, 王凤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36-24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8
    摘要207)      PDF (1434KB)(277)    收藏
    缺牙是青少年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发育畸形。外胚层发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 ED)是造成青少年重度缺牙的最主要原因。对重度缺牙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可能有利于患者咀嚼、语言功能的恢复以及颌面部的美观。种植义齿修复相比于传统可摘义齿具有更好的固位和稳定性。本文对ED患者青少年时期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着重介绍这一类特殊患者种植修复的考量因素以及常见方法;同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先天缺牙种植体留存率的系统性文献回顾
    赵昱, 昝冰欣, 代庆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42-25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9
    摘要207)      PDF (1424KB)(255)    收藏
    目的 回顾近十年报告先天缺牙患者进行种植义齿修复后疗效的有关文献,综述不同角度下种植体留存率,以为临床决策提供信息。 方法 在PubMed等数据库中使用检索组合("hypodontia" OR "oligodontia" OR "anodontia" OR "tooth agenesis" OR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AND "dental implant*",时间限制为2014年2月至2024年2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所选研究文章的参考文献目录进行人工检索。 结果 最终纳入34篇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的前瞻性/回顾性研究及部分病例报告,通过整理数据发现,受患者个体、治疗技术的影响,先天缺牙种植体总体留存率较高,平均为96.53%。根据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先天缺牙分为单纯型先天缺牙和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单纯型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7.32%,综合征型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5.54%。患者在不同年龄段行种植手术留存率略有差异,17岁及以下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3.82%,18岁及以上成人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6.83%。有较高先天缺失率且涉及前牙美学区的上颌侧切牙部位拥有理想的种植体留存率(98.48%)。结合骨增量技术的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6.19%。穿颧种植体及小直径种植体(或微型种植体)留存率分别为98.18%和97.18%。 结论 种植手术是恢复先天缺牙患者口腔功能和结构的较好解决方案,但仍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具体分析,以提高种植体的留存率和种植修复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上颌窦底提升中囊肿的同期处理小技巧
    鲍岳杰, 占萍萍, 林志浩, 贺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6): 543-54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2.013
    摘要205)      PDF (2026KB)(178)    收藏
    本文介绍1种利用双窗法行上颌窦囊肿摘除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完成的手术方式,即用植骨窗来完成上颌窦底的提升,获得骨增量空间;在完整剥离并提升窦膜后,在植骨窗的上方开辟病变摘除窗,摘除囊性病变。植骨窗与病变摘除窗互不相通,可有效避免骨增量材料被囊肿内容物污染。本文也介绍了对上颌窦囊肿进行姑息治疗的保守手术方式,并通过3个典型病例来阐述具体的术式和操作技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固定方式对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效果的影响
    张硕, 刘畅, 肖含瑜, 张伟峰, 邓焕泽, 张健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20-42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5
    摘要204)      PDF (2202KB)(223)    收藏
    目的 评估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不同固定方式对上颌前牙区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获得的水平骨增量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36例患者,在上颌前牙区植入单颗种植体同期行GBR,根据术中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组1仅使用膜钉固定;组2仅使用可吸收缝线固定;组3联合使用膜钉及可吸收缝线固定。在术后即刻(T1)和骨愈合6个月后(T2)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距离种植体肩台0、2、4、6 mm(H 0、H 2、H 4、H 6)处的唇侧牙槽骨水平骨宽度,计算各组骨愈合期间的水平骨丧失量(mm)和丧失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6个月骨愈合后,各组在H 0~H 6均有明显骨丧失( P<0.05);在H 2处,组1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2( P<0.05);在H 0处,组3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1( P<0.05);在H 0~H 4,组3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2( P<0.05);各组创口红肿、创口出血、创口裂开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无差异( P>0.05)。 结论 在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行水平骨增量时,仅使用膜钉固定胶原膜较仅使用可吸收缝线在近种植体肩台处的骨增量效果更佳,联合使用膜钉和可吸收缝线比两者单独使用能获得更好的骨增量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的口腔种植治疗策略
    王明熙, 高姗, 王龙, 周永淼, 汤春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3): 231-23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6.007
    摘要203)      PDF (1508KB)(212)    收藏
    外胚层发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 ED)是一种以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和结构发育异常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存在先天缺牙、牙槽骨发育不良等口腔表现。临床上多采用可摘义齿修复缺牙,但因其特殊的解剖条件,可摘义齿修复多存在固位不良等问题。近年来,种植治疗因其具有更好的功能性和美观性被应用于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的缺牙治疗,本文总结了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种植时机和种植方案的选择,探讨了种植治疗中的难点及解决策略,概述了数字化技术在ED患者种植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其种植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上颌窦外侧壁来源骨块在牙槽嵴水平帐篷植骨技术中的应用
    周丹红, 胡玲, 周国栋, 邱悦声, 姜治伟, 杨国利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07-41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3
    摘要198)      PDF (1644KB)(184)    收藏
    目的 探讨上颌窦外侧壁来源骨块在帐篷植骨技术中对牙槽嵴水平骨增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2018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应用上颌窦外侧壁骨块行上颌后牙区水平帐篷植骨术的牙列缺损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对比植骨区牙槽嵴骨宽度,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距牙槽嵴顶0 mm和3 mm处骨宽度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术后6个月,牙槽嵴顶处的水平骨宽度较术前增量为(3.60±2.29)mm( P>0.05),距牙槽嵴顶3 mm处水平骨宽度较术前增量为(2.85±1.5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距牙槽嵴顶不同距离处骨增量效果基本保持稳定,未显示出明显的骨吸收( P>0.05)。 结论 上颌窦外侧壁来源的骨块在牙槽嵴水平帐篷植骨技术中有良好的骨增量效果和临床预后,对于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骨宽度不足,尤其是合并骨高度严重不足需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的病例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