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口腔种植治疗中骨再生材料的研究现状
    李歆, 刘开政, 武诗语, 刘远翔, 黄宝鑫, 乔威, 潘浩波, 陈卓凡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71-37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3
    摘要491)      PDF (1414KB)(712)    收藏
    当前口腔种植临床治疗中,需要涉及骨组织再生的病例逐年增加,对相关生物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旨在回顾总结口腔种植骨再生材料的研究现状。结合骨再生应用的具体特点,探讨影响材料性能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学性质,并对当前骨再生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进一步展望未来口腔骨种植再生材料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下一代口腔骨再生材料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骨质疏松症对牙种植的影响及临床考量
    邱韵, 王宇蓝, 张玉峰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36-34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7
    摘要486)      PDF (1397KB)(682)    收藏
    随着现代牙科技术的发展,种植牙逐渐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方法。牙槽骨的质量是口腔种植骨结合及种植体长期留存的关键。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为表现的系统性疾病,累及包括口腔在内的全身骨骼。骨质疏松症的口腔表现对于其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作用,并且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全身和口腔变化对种植牙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深入了解骨质疏松患者口腔种植过程中的治疗风险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有望提高口腔种植治疗的成功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骨质疏松症的口腔表现、口腔种植的治疗风险及方案考量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李健, 梁晔, 赵保东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6): 602-60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2.025
    摘要464)      PDF (1601KB)(761)    收藏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纳米多孔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隙率和孔径、高比表面积和多样的结构。随着MOF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MOFs引入口腔医学领域进行研究,并根据口腔环境和疾病的特点,改造或开发新的MOFs用于口腔领域疾病的治疗。口腔领域常用的MOFs主要是沸石型咪唑酸框架-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ZIF-8)和沸石型咪唑酸框架-67(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67,ZIF-67)2种材料。MOFs的结构及功能适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目前已被用于牙周病、口腔颌面部肿瘤、牙体牙髓病和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骨质疏松症患者口腔种植治疗的风险与对策
    柳忠豪, 董凯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03-31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3
    摘要448)      PDF (1557KB)(548)    收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密度降低及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作为牙缺失的首选治疗方法,种植牙具有很高的留存率,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骨组织微结构的损坏可能会导致口腔种植治疗失败的风险增高。虽然骨质疏松不是口腔种植治疗的禁忌证,但是临床医生仍应高度重视相关风险因素。本文对骨质疏松患者的牙槽骨塑形及改建、种植牙留存率、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影响以及牙种植治疗策略这几方面进行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糖尿病影响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的研究进展
    王倩, 袁泉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47-35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9
    摘要444)      PDF (1377KB)(488)    收藏
    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被认为是抵御外界刺激的主要黏膜屏障,也是保持种植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糖尿病是种植体周炎的风险因素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造成种植体周软组织的屏障功能障碍,从而诱发种植体周疾病。同时,糖尿病状态下致病菌感染增加、致炎细胞因子过度活跃和伤口愈合受损等可能导致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不良。本文综述了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的结构、糖尿病削弱种植体周软组织封闭的可能因素,并总结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黏膜屏障的方法,以指导糖尿病患者种植治疗策略的制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解决方案
    邱立新, 牛力璇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00-40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2
    摘要432)      PDF (1444KB)(828)    收藏
    下颌后牙区垂直向骨增量技术敏感性高、并发症多,选择何种技术国内外均没有达成共识,关于垂直骨增量后种植修复体的长期效果缺乏大样本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各种垂直骨增量技术的并发症和长期效果,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临床术式选择建议,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型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王默涵, 胡颖涵, 吴靖, 邹多宏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59-46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1
    摘要410)      PDF (1768KB)(456)    收藏
    充足的骨量是保证种植体植入和维持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因而对牙槽骨重度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不断发展,各种GBR术式应用于临床,以解决牙槽骨修复与再生问题。作者基于“以稳定性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研发了帐篷钉系列产品,取得了口腔类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完成了新型帐篷钉技术的构建。该技术能够在不使用自体骨的情况下实现牙槽骨重度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为牙槽骨重度缺损的功能和美学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型帐篷钉技术已在临床上获得了成功验证,并且由于其具有“三低”(技术敏感性低、失败率低及成本低)和“三易”(易操作、易推广及易普及)的特点,使该技术备受口腔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临床医生对新型帐篷钉技术的认识,本文就帐篷钉系列医疗产品的创新性及新型帐篷钉技术的优势作详细介绍,并通过临床病例进行展示,以期该项技术能够在临床上得到规范化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高邵静雅, 蔡潇潇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6): 549-55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2.014
    摘要406)      PDF (1895KB)(219)    收藏
    本文综述了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lateral window technique for sinus floor elevation)的发展历程、技术变革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与未来趋势。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是一种在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手术,通过侧壁开窗方式提升施耐德膜并填充骨增量材料,为种植体稳定支持提供充足的骨量。尽管该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自由度,但其创伤较大,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随着微创手术概念的提出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了显著提升。本文探讨了在剩余骨高度不足时同期种植的挑战和解决策略。尽管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需仔细处理技术细节,以确保手术的高成功率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进一步验证不同技术参数对手术结果的影响,以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3D打印个性化钛网用于修复严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熊振杰, 魏永祥, 刘倩, 陈雅馨, 郭雪琪, 季若桐, 苏汉福, 邹耀堃, 王丽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5, 30 (1): 27-3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2.006
    摘要388)      PDF (1959KB)(162)    收藏
    目的 分析探究3D打印个性化钛网(3D-printing individualized titanium mesh,3D-PITM)用于修复严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及精度。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2月起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3D-PITM联合引导骨再生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了手术及术后定期随访。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钛网,并在术前进行虚拟设计和规划;术后对患者进行6~8个月的随访,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二维及三维影像学数据。 结果 在30例患者中,共计4例患者出现钛网暴露,发生率为13.33%(95% CI:4.30%~22.36%),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并发感染。术后6~8个月的随访期内,种植位点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上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骨增量效果。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6~8个月的牙槽骨宽度和高度均有显著增加( P<0.05);术后骨增量体积与术前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此外,与术前虚拟规划相比,术后即刻及术后6~8个月的牙槽骨变化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3D-PITM可有效实现骨增量效果的可预期性。 结论 3D-PITM能有效支撑骨再生,与缺损部位高度匹配,确保了新骨稳定性和效果。3D-PITM技术在修复严重牙槽骨缺损中精度较高,虽可能出现钛网暴露等并发症,但适当处理可不影响后期修复效果。因此,3D-PITM在复杂牙槽骨缺损修复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能提供可靠的术后效果预测和手术方案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研究进展
    高婷婷, 鲍永接, 吕晓燕, 陈贤, 刘杨, 徐逸磊, 卢焕友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92-49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6
    摘要386)      PDF (1310KB)(486)    收藏
    在应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以及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患者群体中,进行相关口腔疾病的治疗可能会诱发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然而,MRONJ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大量研究已经创建了临床治疗数据库,但明确的治疗策略尚未制定。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对MRONJ的定义、病因、分期、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相关讨论,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炎性拔牙位点保存与口腔种植
    邵智文, 朱含九, 宋应亮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53-45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0
    摘要382)      PDF (1390KB)(384)    收藏
    拔牙位点保存可有效降低拔牙窝愈合过程中牙槽骨吸收及软组织塌陷的风险,进而避免后期复杂的软硬组织增量手术,为二期手术提供良好的软硬组织条件。近年来临床上常规拔牙位点保存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预期的效果,但对因牙周炎和/或根尖周炎而拔除患牙的拔牙位点保存,即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要提高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的成功率,就需要了解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的影响因素。本文就炎性拔牙窝拔牙位点保存的适应证、炎性拔牙窝对拔牙位点保存的影响、炎性拔牙位点保存的操作要点、炎性拔牙位点保存后的口腔种植时机等进行经验介绍与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3D打印个性化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术后钛网暴露的原因、预防与治疗
    宿玉成, 任斌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5, 30 (1): 5-1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2.003
    摘要335)      PDF (1665KB)(481)    收藏
    3D打印个性化钛网作为间隙保持装置,可有效地创造和维持成骨空间、减少术中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是解决各类牙槽骨缺损的可靠的骨增量方案。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术后钛网暴露是最常见并发症,需要临床医生关注。本文针对3D打印个性化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术后钛网暴露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固定方式对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效果的影响
    张硕, 刘畅, 肖含瑜, 张伟峰, 邓焕泽, 张健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20-42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5
    摘要320)      PDF (2202KB)(273)    收藏
    目的 评估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不同固定方式对上颌前牙区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获得的水平骨增量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36例患者,在上颌前牙区植入单颗种植体同期行GBR,根据术中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的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组1仅使用膜钉固定;组2仅使用可吸收缝线固定;组3联合使用膜钉及可吸收缝线固定。在术后即刻(T1)和骨愈合6个月后(T2)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距离种植体肩台0、2、4、6 mm(H 0、H 2、H 4、H 6)处的唇侧牙槽骨水平骨宽度,计算各组骨愈合期间的水平骨丧失量(mm)和丧失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6个月骨愈合后,各组在H 0~H 6均有明显骨丧失( P<0.05);在H 2处,组1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2( P<0.05);在H 0处,组3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1( P<0.05);在H 0~H 4,组3的水平骨丧失量和丧失率明显小于组2( P<0.05);各组创口红肿、创口出血、创口裂开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无差异( P>0.05)。 结论 在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行水平骨增量时,仅使用膜钉固定胶原膜较仅使用可吸收缝线在近种植体肩台处的骨增量效果更佳,联合使用膜钉和可吸收缝线比两者单独使用能获得更好的骨增量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光热疗法在种植体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龚静, 博梦, 方蛟, 王林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91-39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6
    摘要316)      PDF (1396KB)(424)    收藏
    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具有临床操作便捷、可控性良好和无创性、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逐渐在口腔种植体周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关注。其中,近红外光响应的PTT良好地弥补了传统治疗方式中存在的强度、深度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具有减轻周围组织损伤、促进愈合等特点。本文对光热疗法在种植体周疾病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综述,为其在口腔抗菌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器官移植患者接受种植治疗时的临床思考
    汤祎熳, 邱立新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297-30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2
    摘要309)      PDF (1481KB)(533)    收藏
    器官移植为严重器官衰竭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该类人群平均寿命的延长,器官移植患者对缺失牙的修复需求不断增长。种植牙已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种植牙在健康成年人中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对器官移植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移植前患有的全身性疾病和终身需要接受的免疫抑制治疗,进行种植修复的风险会有所增加。本文对器官移植患者口腔种植治疗的特殊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对器官移植患者进行种植治疗时如何进行全面评估,以及如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预防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期为器官移植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种植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聚醚酰亚胺为载体的Ce-Ag-ZnO复合涂层改性PEEK成骨及抗菌性能的研究
    戴雅婷, 韩泽奎, 汝晓娜, 吕玉光, 李冰, 高士军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5, 30 (1): 54-6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2.010
    摘要307)      PDF (2285KB)(111)    收藏
    目的 以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PEI)为载体涂覆铈-银-氧化锌(Ce-Ag-ZnO)复合涂层,改善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表面的成骨及抗菌性能。 方法 将Ce-Ag-ZnO复合粉末溶于PEI溶液,通过旋涂法将其涂于PEEK上形成均匀且牢固的涂层。实验分为空白组(PEEK)、对照组(PEEK+PEI)和实验组(PEEK+PEI+复合粉末)。分析试件表面形貌、亲水性、物相组成、实验组元素释放量及涂层附着力;采用CCK-8、活死细胞染色、鬼笔环肽染色、碱性磷酸酶相对酶活性测试、茜素红染色及实时定量PCR等实验分析试样成骨能力;平板菌落培养计数分析试样抑菌能力。 结果 Ce-Ag-ZnO复合粉末成功涂于PEEK表面,分布较为均匀,且粉末可游离释放,实验组水接触角降低( P<0.001);第7天实验组可见明显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 P<0.001),细胞黏附伪足伸展且清晰;茜素红染色矿化明显;改性后的PEEK可显著增强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合成( P<0.001)以及成骨基因 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BMP-2)、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骨钙素(osteocalcin, OCN)的表达( P<0.001);实验组表面细菌量最少( P<0.001)。 结论 在PEEK表面制备复合涂层可以使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成骨、抗菌性更理想,优化了PEEK种植体的表面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上颌窦底提升中囊肿的同期处理小技巧
    鲍岳杰, 占萍萍, 林志浩, 贺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6): 543-54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2.013
    摘要305)      PDF (2026KB)(407)    收藏
    本文介绍1种利用双窗法行上颌窦囊肿摘除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完成的手术方式,即用植骨窗来完成上颌窦底的提升,获得骨增量空间;在完整剥离并提升窦膜后,在植骨窗的上方开辟病变摘除窗,摘除囊性病变。植骨窗与病变摘除窗互不相通,可有效避免骨增量材料被囊肿内容物污染。本文也介绍了对上颌窦囊肿进行姑息治疗的保守手术方式,并通过3个典型病例来阐述具体的术式和操作技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数字化导板在牙周炎患者全口即刻种植中的应用
    杨爱芬, 周立伟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6): 585-58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2.022
    摘要302)      PDF (1649KB)(217)    收藏
    对于患有重度牙周炎的潜在无牙颌患者,全口种植固定修复已成为恢复咀嚼功能的重要治疗方式。即刻种植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更是可以实现精准、高效、微创的即刻种植修复。然而,关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的全口即刻种植尚鲜见报告,本文针对重度牙周炎患者,围绕不同数字化导板在其全口即刻种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应用自体牙本质块行骨增量的临床和组织学研究
    高明, 牛力璇, 朱一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35-43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7
    摘要302)      PDF (1765KB)(352)    收藏
    缺牙区牙槽嵴的重度骨缺损,对于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目前有多种可靠的牙槽嵴骨增量技术,但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技术敏感性高、创伤大,或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本病例患者上、下颌牙列缺损,其左下后牙区为重度水平型骨缺损。利用其智齿行自体牙本质块移植,术后2年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牙槽骨宽度,植入5 mm直径种植体,牙槽骨密度较高,种植体稳定性良好,术中取标本做组织学观察,未见异常,正式修复后1年,边缘骨稳定。在本病例中,应用自体牙本质块行骨增量手术有效地恢复了牙槽嵴宽度,术后近4年的临床结果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骨环技术纠正种植三维骨量不足的临床回顾研究
    陈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29-43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6
    摘要300)      PDF (1750KB)(343)    收藏
    目的 评价骨环技术同期种植修复在单牙三维骨缺损中的有效性及操作要点。 方法 回顾2010年8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科和深圳市友睦口腔门诊部就诊的单牙缺失垂直向骨缺损的病例,采用自体骨环移植同期种植的方法,术后半年二期修复。评价术后并发症、骨增量及种植体失败情况,以及骨增量及种植修复后的骨吸收量。 结果 167例骨环技术骨增量病例中修复前种植体失败2例,骨环失败4例,修复完成后无种植体失败取出。36例有完整CBCT资料的患者平均垂直骨增量(4.52±0.81)mm,术后6个月唇侧垂直骨吸收(0.25±0.11)mm,种植修复后1年唇侧垂直骨吸收(0.52±0.23)mm。 结论 基底骨量尚佳的垂直向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环技术骨增量同期种植可有效恢复垂直向骨量,且有较高的种植体留存率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修补方式的研究进展
    傅达希, 唐增斌, 朱怡霖, 石子麦, 潘小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78-38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4
    摘要295)      PDF (1588KB)(336)    收藏
    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导致的牙槽嵴吸收以及上颌窦的气化,造成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进行骨增量。上颌窦黏骨膜穿孔是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穿孔后如何进行修补,不同修补方式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将对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不同修补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种植体周炎治疗中针对种植体表面的去污策略
    阳婷, 胡文杰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85-39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5
    摘要291)      PDF (1381KB)(657)    收藏
    种植体周炎是一种与菌斑相关的种植体周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种植体周软组织炎症伴有进行性骨组织丧失,是影响种植修复远期效果、导致种植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种植体表面去污是种植体周炎治疗的关键,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多种去污措施都被应用于临床,但尚无金标准方法。因此,对比健康和罹患种植体周炎的种植体生物界面特点,了解针对感染种植体表面的多种去污策略,对指导临床种植体周炎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治疗策略
    陈莉, 方明, 张燕婷, 张晓林, 刘青, 郑朝辉, 周炜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20-32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5
    摘要282)      PDF (2288KB)(395)    收藏
    干燥综合征是口腔临床中一类常见疾病,以眼干、口干等为临床典型症状,伴随复杂的全身状况及长期用药史。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修复的普及,该类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需求也明显增加,但国内外尚未见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治疗指南。本文以1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行全口种植固定修复为例,总结这类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相关治疗经验,讨论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风险评估与治疗策略。完善的风险评估、合理的口腔种植修复方案以及终身的菌斑控制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平台对接式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一项回顾性病例分析
    陈真琪, 晏奇, 陈艳, 施斌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52-35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0
    摘要279)      PDF (1580KB)(300)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使用平台对接式种植系统最终修复后发生生物学并发症的病例,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12至2022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采用平台对接式种植体(Zimmer,美国)进行修复的共739例患者,1 624颗种植体发生种植生物学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采用平台对接式的种植体完成正式修复后在随访期内发生生物学并发症的种植体65颗,其发生率为4%,其中59颗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黏膜炎,6颗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炎。患者平均年龄为(56.20±11.46)岁,修复体平均负荷时间为(4.06±2.36)年。 结论 上颌及磨牙区是该平台对接式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的好发部位,尤其注意远中游离端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避免咬合过载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冷焊”效应有利于减少界面微渗漏的影响,但增加了机械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写在“全身系统性疾病与牙种植”重点栏目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295-29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1
    摘要273)      PDF (1347KB)(41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口腔种植机器人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应用精度的Meta分析
    王一茗, 李昕茹, 滕微微, 马骏驰, 周立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62-37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2
    摘要265)      PDF (2393KB)(388)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口腔种植机器人系统辅助种植牙手术精度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下种植的研究,包括临床前研究(模型实验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设定纳入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测量设计与植入种植体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偏差,包括种植体植入点、根尖点及角度的误差。采用Stata 14.0和RevMan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亚组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的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是否植入种植体、缺失牙情况、特殊解剖结构的误差。 结果 最终从20篇文献中纳入了23项研究(其中临床前研究18项,临床研究5项),共计840个植入位点。结果显示:口腔种植机器人系统辅助种植牙手术在临床前研究中种植体的植入点、根尖点、角度误差分别为0.60 mm(95% CI:0.51~0.70, I 2=0.0%)、0.73 mm (95% CI:0.62~0.84, I 2=24.9%)、1.25°(95% CI:1.02~1.48, I 2=47.9%);在临床研究中种植体的植入点、根尖点、角度误差分别为0.62 mm(95% CI:0.39~0.86, I 2=0 %)、0.63 mm(95% CI:0.39~0.87, I 2=0%)、1.23°(95% CI:0.71~1.76, I 2=15.9%)。 结论 口腔种植机器人系统辅助种植牙手术精度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的植入点误差、根尖点误差及角度误差均无统计学差异,为后续的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抑郁症对种植体周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昕彤, 孟维艳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42-34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8
    摘要254)      PDF (1376KB)(427)    收藏
    近年来,口腔种植修复已经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重要方式,种植体的长期留存率受全身及局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病率较高,患者在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时,植入手术后软硬组织愈合过程常会受到影响。抑郁症常导致口腔菌群失调,易引发种植体周炎并加速其发展,影响种植远期疗效,抗抑郁药也会影响种植体周骨结合。本文就抑郁症对种植体植入后软硬组织愈合过程、骨代谢及口腔微生物组等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患者口腔种植修复治疗风险评估及诊疗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牙槽骨重度缺损的前牙拔牙窝不翻瓣骨增量位点重建后种植修复病例报告1例
    周颖, 丛龙凤, 张翔, 王晟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58-36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11
    摘要253)      PDF (1785KB)(305)    收藏
    本病例报告了1例牙槽骨重度缺损的前牙拔除后采用牙槽窝不翻瓣骨增量的改良拔牙位点保存与重建技术,9个月后行种植手术,期间应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修复体行牙龈塑形,完成最终修复后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随访期功能稳定。本病例的诊疗过程及效果提示,这种改良的不翻瓣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可行的,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美学区分阶段骨增量联合邻牙显微根尖手术的治疗策略:临床诊治流程及实践病例
    杜奥博, 满毅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40-44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8
    摘要252)      PDF (1878KB)(243)    收藏
    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中,通常需要结合不同的骨增量手术,来实现理想的前牙骨弓轮廓和软组织的协调。然而,种植位点邻牙的慢性根尖周围炎症可能成为潜在的感染源,这可能导致早期的骨增量失败,或者进一步影响种植体的根部引发逆行性种植体周炎。本文详细阐述了1例前牙美学区骨缺损伴邻牙根尖周病变的典型病例,通过使用牙本质壳技术与显微根尖手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阶段骨增量并完成种植修复,避免种植相关骨增量手术中开辟第二术区取骨的创伤,为口腔内存在阻生齿等无功能天然牙的骨缺损修复治疗病例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的选择,同时在种植手术过程中消除邻牙潜在的感染源,从而保证了口腔治疗远期效果的可预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2型糖尿病个体进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预后的动物实验研究
    赵国强, 宋应亮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11-31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4
    摘要248)      PDF (1831KB)(235)    收藏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验证2型糖尿病个体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可行性,并评估其预后。 方法 应用新西兰兔构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以健康新西兰兔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通过Micro-CT扫描、硬组织切片染色及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对比2组的预后及组织学改建有无差异。 结果 2组实验兔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种植体留存率均为90%,术后早期(2个月内)实验组种植体周骨质在各项微观参数中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术后1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周软组织内IL-6、IL-33与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应用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种植体早期骨结合形成缓慢、种植体周软组织炎症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上颌窦外侧壁来源骨块在牙槽嵴水平帐篷植骨技术中的应用
    周丹红, 胡玲, 周国栋, 邱悦声, 姜治伟, 杨国利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07-41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3
    摘要242)      PDF (1644KB)(243)    收藏
    目的 探讨上颌窦外侧壁来源骨块在帐篷植骨技术中对牙槽嵴水平骨增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2018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应用上颌窦外侧壁骨块行上颌后牙区水平帐篷植骨术的牙列缺损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对比植骨区牙槽嵴骨宽度,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距牙槽嵴顶0 mm和3 mm处骨宽度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术后6个月,牙槽嵴顶处的水平骨宽度较术前增量为(3.60±2.29)mm( P>0.05),距牙槽嵴顶3 mm处水平骨宽度较术前增量为(2.85±1.5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距牙槽嵴顶不同距离处骨增量效果基本保持稳定,未显示出明显的骨吸收( P>0.05)。 结论 上颌窦外侧壁来源的骨块在牙槽嵴水平帐篷植骨技术中有良好的骨增量效果和临床预后,对于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骨宽度不足,尤其是合并骨高度严重不足需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的病例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胶原蛋白海绵用于种植体周角化龈增量的临床效果观察
    钟志通, 黄忞, 王婧, 沈溱原, 吴润发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74-47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3
    摘要242)      PDF (1849KB)(229)    收藏
    目的 评价胶原蛋白海绵用于种植体周角化龈增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 14例患者的16个手术位点随机分为胶原蛋白海绵组和游离龈移植物组进行角化龈增量。在基线、术后即刻、6周和12周测量角化龈宽度、软组织厚度变化、颜色差异,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疼痛。 结果 在12周时,游离龈移植物组与胶原蛋白海绵组角化龈宽度分别为(5.81±0.75) mm和(3.50±0.53)mm( P<0.001),软组织厚度的变化量分别为(0.83±0.44)mm和(0.04±0.07)mm( P<0.05),颜色差异数值分别为130.86±53.99和34.13±31.77( P<0.05),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13±1.25)分和(1.88±1.13)分( P<0.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17±4.56)min和(21.17±3.72)min( P<0.01),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可用于种植体周角化龈增量,与游离龈移植物相比,可以获得更佳的美学效果,减少手术时间,并避免由于开辟供区带来的额外创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罹患重度牙周炎上颌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效果评价:一项回顾性初步研究
    危伊萍, 张浩筠, 胡文杰, 徐涛, 李丽曼, 赵丽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13-41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4
    摘要236)      PDF (1719KB)(414)    收藏
    目的 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探讨罹患重度牙周炎上颌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效果。 方法 纳入80例患者95颗上颌磨牙,拔牙后分别经过自然愈合或者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后种植,通过影像学评价骨高度、宽度变化和上颌窦气化量,记录种植时需要骨增量手术的比例。 结果 拔牙窝愈合后,牙槽窝中央骨高度在牙槽嵴保存组和自然愈合组分别增加了4.94 mm和2.20 mm。高骨壁侧嵴顶下1 mm骨宽度牙槽嵴保存组增加了约4 mm,而自然愈合组减少了约1 mm。自然愈合组上颌窦气化后的上颌窦底高度变化量为(0.50±0.35)mm,牙槽嵴保存组为(0.23±0.44)mm( P=0.003)。自然愈合组种植时骨增量比例为67.6%,牙槽嵴保存组为29.5%。 结论 罹患重度牙周炎上颌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可以改善牙槽骨高度、骨宽度及上颌窦气化,从而减少种植治疗阶段进行骨增量手术的比例,减少种植治疗阶段的创伤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ASA Ⅲ级心血管疾病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管理
    张燕婷, 汪伟, 陈莉, 赵雯, 周炜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4): 328-33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8.006
    摘要235)      PDF (1715KB)(569)    收藏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普及,如何能够安全的为全身复杂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种植手术是当下种植医生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将围手术期风险进行分级,ASAⅠ~Ⅱ级的患者手术风险极低,ASA Ⅳ级以上的患者风险极高,不适合手术。对于ASAⅢ级患者,如何评估围手术期风险、实施种植外科手术、降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是越来越多种植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临床最常见合并心血管疾病的ASA Ⅲ级患者入手,探讨此类患者口腔种植手术的风险评估、防范及并发症防治,为该类患者安全进行种植修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美学区应用不可吸收性屏障膜进行骨增量的5年临床观察
    万鹏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45-45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9
    摘要224)      PDF (2199KB)(220)    收藏
    本文报告了1例使用异种骨和致密型聚四氟乙烯(dens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dPTFE)膜与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双层覆盖的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伴软组织增量的美学区连续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的病例。患者因外伤导致上颌前牙区连续多颗牙缺失伴有较严重的水平向和轻微的垂直向骨丧失。在导板辅助下植入种植体的同时,使用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dPTFE+Bio-Gide进行GBR,6个月后先后通过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lloDerm+隧道瓣和结缔组织瓣(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改良隧道瓣进行软组织增量,临时修复体牙龈塑形后,完成最终美学修复,恢复了患者的功能和美观。戴牙5年后的临床随访可见,DBBM+dPTFE+Bio-Gide的GBR获得了理想的骨增量效果,AlloDerm/CTG+隧道瓣的软组织增量为最终的美学修复提供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辽宁5市中老年牙缺失患者对口腔种植意愿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柴浩然, 刘艺, 王尊硕, 郎哲宇, 李晨辉, 朱升辉, 张学普, 张月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67-47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2
    摘要217)      PDF (1827KB)(148)    收藏
    目的 调查辽宁5市中老年人牙缺失后对于口腔种植的意愿及其相关因素,促进口腔种植行业的规范开展,为卫生指导机构指导口腔种植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切实有效并因地制宜地探讨中老年患者口腔种植医疗行业的规范化长效机制。 方法 采用人口比例概率(population proportionate sampling,PPS)三阶段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锦州市、盘锦市、朝阳市5市中老年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中老年牙缺失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治疗效果预期在不同教育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媒介途径(中老年患者了解口腔种植的方式)在不同月收入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意愿、种植治疗效果预期、媒介途径、价格阻碍和风险性在不同地区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城镇患者的种植意愿( x=3.37)、种植治疗效果预期( x=3.76)、媒介途径( x=3.52)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患者(2.91,3.35,3.12),而价格阻碍( x=2.71)、风险性( x=2.67)得分显著低于农村患者(2.94,3.01)。为进一步研究中老年牙缺失患者的口腔种植意愿,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检验,以此为根据可以看出,种植治疗效果预期( β=0.185)、媒介途径( β=0.277)对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格阻碍( β=-0.212)、风险性( β=-0.127)、地域差别( β=-0.227)对种植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结论 价格阻碍、风险性、地域差别等是造成辽宁5市中老年牙缺失患者口腔种植意愿低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从医院、公众以及厂家多角度来增强口腔种植的宣传推广和应用普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数字化钛网与可吸收性胶原膜骨增量效果的对比——一项回顾性研究
    李松航, 蔡潇潇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5, 30 (1): 19-2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2.005
    摘要216)      PDF (1736KB)(179)    收藏
    目的 对比评估数字化钛网与可吸收性胶原膜在骨增量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Terheyden 2/4或3/4型骨缺损患者24例,并将其分为可吸收性胶原膜组(12例)和数字化钛网组(12例)。2组患者分别在引导骨再生阶段采用了可吸收性胶原膜和数字化钛网作为屏障。在术前(T 1)、术后(T 2)、二期手术前(T 3)及负荷后1年(T 4)对患者的牙槽骨进行二维和三维水平的测量分析,从而对硬组织稳定性进行评估。 结果 可吸收性胶原膜组及数字化钛网组均能够在术后达到出色的骨增量效果,可吸收性胶原膜组在术后平均单牙位骨增量354.43 mm 3(330.04,403.93),数字化钛网组则在术后获得了368.98 mm 3(320.90,441.61)骨增量。尽管在术后可吸收性胶原膜组唇侧骨板均厚于数字化钛网组,然而在经过愈合期及负荷期后,数字化钛网组在唇侧骨板各位点厚于可吸收性胶原膜组。不论是在短期愈合还是长期行使功能后,数字化钛网组的唇舌侧骨板吸收量均要小于可吸收性胶原膜组。除此之外,在三维体积上,负荷1年后,数字化钛网组牙槽骨平均吸收154.83 mm 3(142.65,178.76),可吸收性胶原膜组平均单牙位吸收量207.18 mm 3(184.94,256.44),存在统计学差异,数字化钛网表现出了出色的骨保存结果。 结论 数字化钛网的骨增量效果更好,其能够通过在早期愈合阶段维持稳定的成骨空间,并对负荷后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写在“骨增量”重点栏目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398-39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01
    摘要203)      PDF (1255KB)(36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种植体构型设计的特点与临床应用现状
    蔡雯昱, 马骏驰, 赵文博, 王一茗, 周立波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5, 30 (2): 180-18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4.013
    摘要199)      PDF (1295KB)(306)    收藏
    近年来,种植体的构型设计不断优化,其在提高种植体初始稳定性和骨结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实现种植体长期功能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种植体构型设计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本文从种植体的颈部结构、螺纹设计、整体外形、根端特征、直径及长度等方面入手,结合不同骨质条件,以及即刻种植、延期种植、前牙区与后牙区等不同种植环境进行探讨,总结目前研究中较优的种植体构型设计方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牙槽突裂患者的牙种植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戴雨薇, 兰嵘, 吴轶群, 王凤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 29 (5): 486-49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10.015
    摘要193)      PDF (1448KB)(236)    收藏
    唇腭裂是常见的颌面部先天性发育异常,通常伴有牙槽突裂及天然牙缺失。牙槽突裂缺牙患者的传统修复常采用固定或可摘局部义齿治疗。随着骨移植和牙种植技术的出现,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可采用牙种植修复技术以实现更为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然而,目前针对牙槽突裂患者的骨增量手术方案缺乏统一标准,患者早期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导致牙槽突裂骨增量区剩余骨量和形态存在差异,进而影响该区域种植体的植入。本文将对牙槽突裂患者的骨移植方案及其对后续牙种植修复的影响、唇腭裂患者牙种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治疗挑战进行概述,旨在促进唇腭裂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