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创刊, 双月刊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口腔医学会
编辑:《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总编辑:宿玉成
电话:010-66014546
E-mail: zgkqzzxzz@163.com
出版单位:精诚口腔医学期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18号
   北京国际大厦C座4层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395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535/R
2024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9
上一期   
口腔种植的咬合重建重点栏目
口腔咬合临床应用的现状与进展
陈江, 何凯讯
2024, 29(1):  3-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2
摘要 ( 94 )   PDF (1322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咬合涉及牙的位置、关节运动以及肌肉功能等。正常的口腔咬合对于咀嚼、发音、面部表情等功能都至关重要。口腔咬合不良可以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疼痛、修复体崩瓷等。因此,口腔咬合在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口腔咬合的深入研究,口腔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与咬合相关的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拟介绍口腔咬合研究现状与未来,指导种植咬合的应用发展。
数字化设计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中𬌗平面的确定
叶颖, 刘伟才
2024, 29(1):  9-1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3
摘要 ( 86 )   PDF (1569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各类牙科数字化技术在种植固定修复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应用。多种模态的数字化数据提供了较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信息量及信息精确度,使得医师和技师能够更直观、更精准的进行方案设计。在全牙列数字化修复设计中,𬌗平面的确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咬合功能协调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义齿设计加工中尚缺少可供参考的设计原则及规范方法。本文以𬌗平面为出发点,讨论了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中涉及的数字化技术及数据、虚拟颌位关系转移,以及𬌗平面定位的各类参考方法,以期为全牙列种植咬合重建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同𬌗特征对后牙种植单冠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杨锋, 王梦雅, 殷文杰, 张政, 陈江
2024, 29(1):  16-2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4
摘要 ( 81 )   PDF (1667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探究即刻负荷状态下不同𬌗特征对后牙种植单冠种植体-骨界面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𬌗特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过盈配合法建立即刻负荷种植义齿及周围骨组织有限元模型后,参照天然牙设计6种不同的𬌗特征,使用Ansys Workbench 2021 R2软件分别进行轴向200 N静态加载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评估不同𬌗特征对种植体-骨界面位移、Von Mises应力等的影响。结果 A-B-C咬合接触可获得最小的种植体及周围骨皮质和骨松质的位移(10.52 μm、5.67 μm、9.34 μm);修复平台咬合(3点)接触产生了最大的种植体、骨皮质、骨松质位移(15.24 μm、8.94 μm、12.15 μm)。与其他𬌗接触类型相比,A-B咬合接触产生了最大的种植体Von Mises应力(71.91 MPa),明显降低了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最大Von Mises应力(18.04 MPa,17.81 MPa)。结论 即刻负荷状态下不同的𬌗特征显著影响种植体-骨界面的位移及Von Mises应力分布,改变了应力集中位点;A-B-C咬合接触有利于减小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Von Mises应力,A-B咬合设计在𬌗力轴向传递方面略有优势。
光学感应式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所获参数准确性及可重复性的体外研究
师晓蕊, 张吉昊, 刘峰
2024, 29(1):  24-2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5
摘要 ( 43 )   PDF (1495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测量并比较不同设定角度、不同操作路径下前伸髁导斜度及切导斜度的差别,评价光学感应式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的参数结果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 根据实际招募受试者口内光学扫描及上下颌牙列坐标数据文件,设计制作个性化测量模型及固定装置,3D打印加工并安装于全可调咬合架上。调节咬合架双侧前伸髁导斜度及前伸切导斜度,设10°至60°梯度变化共12组,使用咬合架设定参数模块完成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并读取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前伸髁导斜度40°与60°组及前伸切导斜度10°组外,其余各组测量值与设定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标准差范围0.300°~2.994°;不同铰链轴测定的操作路径所获得前伸髁导斜度数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光学感应式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所获得的参数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可满足临床应用需求,但其测量值仍与设定值存在一定差异。在保证测试装置稳定的前提下,针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不同测试时,是否进行重复轴定位对于测量结果不存在明显影响。
数字化技术辅助牙列缺损患者的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基本修复程序
严宇巍, 林潇, 马蕊, 梁超, 耿威
2024, 29(1):  30-3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6
摘要 ( 54 )   PDF (2541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咬合重建是复杂的口腔治疗程序,对治疗的精准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涉及种植支持固定修复体的咬合重建治疗。而数字化技术的辅助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精准性,为种植修复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本文旨在探讨联合应用神经肌肉分析系统和电子面弓的数字化技术,辅助牙列缺损患者的种植修复与咬合重建的基本修复程序,以期供临床参考。
论著·基础研究
种植修复基台穿龈锥度变化对牙龈附着的影响
徐欣馨, 王心彧, 韩泽奎, 张亮, 高士军
2024, 29(1):  36-4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7
摘要 ( 74 )   PDF (1552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检测测试基台穿龈部位不同锥度和材料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附着的影响,并选出最佳的基台穿龈锥度。方法 用CAD/CAM技术制作出不同穿龈锥度的Ti6Al4V和氧化锆基台,对基台进行表面处理后,植入到动物口腔内,在愈合后四周处死动物,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牙龈与不同材料和不同锥度基台结合时的组织学反应情况。结果 自制的不同穿龈锥度基台表面的粗糙度:Ti6Al4V为Ra=0.16 μm,氧化锆为Ra=0.34 μm;HE染色:35°组炎症细胞较其他组多,20°~30°组炎症细胞数量及分布无明显差异,氧化锆组较Ti6Al4V组炎症明显;IHC染色:在基台和周围上皮之间的界面观察到层粘连蛋白-5(laminin-5,LN-5)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着穿龈锥度的增加在30 °时达到顶峰;氧化锆组相对Ti6Al4V组呈弱表达;LN-5的定量分析可见20°~40°组的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分别为0.27±0.00、0.29±0.00、0.35±0.00、0.24±0.01、0.25 ± 0.01,各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i6Al4V和氧化锆的MOD值分别为0.29 ±0.00、0.2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组织学反应间接证明30°穿龈锥度的修复基台软组织附着能力较好,3D打印Ti6Al4V基台较数字化切削氧化锆基台软组织附着能力好。
论著·临床研究
光纤内镜辅助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评价
苏汉福, 陈希立, 郭雪琪, 葛青, 赵世勇, 葛林虎, 宿玉成, 王丽萍
2024, 29(1):  42-4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8
摘要 ( 40 )   PDF (1410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光纤内镜辅助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行冲顶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35名患者(共51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术中采用光纤内镜直视对比捏鼻鼓气法检查上颌窦黏骨膜完整性,探讨牙槽骨骨质类型、上颌窦底骨皮质厚度、上颌窦底黏骨膜厚度和窦底提升高度与上颌窦黏骨膜穿孔的关系,并探讨上颌窦黏骨膜穿孔对术后6个月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的影响。结果 51例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以捏鼻鼓气法检出上颌窦黏骨膜穿孔2例,内镜辅助下检出穿孔10例,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13)。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与牙槽骨骨质类型、上颌窦底黏骨膜厚度(<3 mm)和窦底提升高度皆无明显相关,而与窦底骨皮质厚度显著相关(P=0.001);上颌窦黏骨膜穿孔直径>2 mm时需更长愈合时间以获得理想的ISQ。结论 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光纤内镜可显著提高上颌窦黏骨膜穿孔检出率,利于术者判断窦底黏膜的情况以及选择更为合适的修复时机。
上颌磨牙位点保存两种创口封闭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刘宗艺, 张清彬, 叶展超, 于长英, 刘婉清
2024, 29(1):  49-5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09
摘要 ( 66 )   PDF (1608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和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FGG)分别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于上颌磨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30例,拔牙后填入Bio-Oss Collagen,随机分为两组,A组覆盖CGF封闭创口,B组使用FGG封闭创口,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半年后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变化,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结果 术后1周和2周时,B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0.79±0.16)mm和(0.35±0.18)mm(P<0.05)。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变化差值、颊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差值和上颌窦底高度变化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上颌磨牙拔除后,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CGF或FGG行拔牙位点保存均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两者术后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没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创面愈合率和颊侧角化龈减少量优于A组。
基于“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在口腔种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宣岩, 郝俊燕, 安阳, 张婷, 张文静, 李丹
2024, 29(1):  56-6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10
摘要 ( 18 )   PDF (243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口腔种植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进行口腔种植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管理模式,试验组给予基于“互联网+”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准备依从性、牙科畏惧情况及种植手术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前牙周治疗和挂号时测量血压方面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牙科畏惧总分及其各维度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术后复诊提醒和医护服务态度满意度等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种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进食、术前女性不化妆、男性刮胡须及减少吸烟依从性,术前与术后健康指导、健康指导方式、术后随访沟通渠道便捷性及满意度总分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健康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口腔种植患者术前牙周治疗和挂号时测量血压的依从性,减轻种植患者手术时的牙科畏惧,在术后复诊提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可心, 季平, 李帝泽, 陈媛, 赵洪永, 陆沁怡, 白雅馨, 陈陶
2024, 29(1):  62-6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11
摘要 ( 56 )   PDF (1660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并评估应用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应用骨挤压钻法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病例39例,女性21例,男性18例,年龄21~73岁,平均(51.67±11.68)岁。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术前(T0)、术后即刻(T1)及术后6个月(T2)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种植位点的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骨密度(bone density,BD)及窦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等进行测量并比较。功能负荷前测量种植体稳定性(implant stability,IST)、计算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率以及种植体留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例患者共植入种植体53颗。T0牙槽骨高度为3.38~9.40 mm,平均(6.16±1.00) mm,T1和T2的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1.25±1.10) mm和(10.36±0.99) mm。不同时间点观测的牙槽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0、T1、T2的骨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6.65 Hu、441.70 Hu和435.04 Hu。T0与T1间骨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采用该方法,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率为1.89%(1/53)。2颗种植体于术后6个月脱落,总体种植体留存率为96.23%(51/53),其余种植体在功能负荷前均获得良好的IST值(77.61±4.78),且在随访期间内未出现种植体周炎的迹象。结论 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可获得良好的上颌窦提升效果,术后上颌窦黏骨膜穿孔率较低。该方法用于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短期临床效果良好,但长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论著-典型病例分析
全牙列即刻种植即刻负荷的机器人复杂种植
孟怡麟, 瞿晓辉, 滕新亚, 李如华, 毕立锋, 邹德荣
2024, 29(1):  70-7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12
摘要 ( 39 )   PDF (1728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口腔种植机器人与复叠式导板系统的组合下,实施全牙列复杂种植的可行性并验证精度。方法 使用口腔种植机器人,在患者上颌拔牙后即刻植入共计6颗种植体。术前利用软件完成口扫及CBCT数据重建,根据咬合重建原则设计种植固定义齿,以修复为导向规划种植体,设计复叠式导板,规划种植方案;术中机器人配准,拔除余留牙,医生通过脚踏控制机器人自主进行26位点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及其余种植窝洞级差备洞,植入种植体后临时种植固定义齿进行就位;术后拍摄第二次CBCT与先前的规划数据进行精度评估。结果 共计植入6颗种植体,颈部偏差为(0.65±0.22)mm、根尖偏差为(0.57±0.19)mm、角度偏差为0.96°±0.24°,患者术后无不良反应,成功负荷上颌临时种植固定义齿。结论 使用口腔种植机器人结合复叠式导板系统实施全牙列种植手术,可以达到较高的种植精度,避免了术中再次拍摄CBCT,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治疗时间,实现了以修复为导向的即刻种植即刻负荷。
病例报告
左上中切牙种植修复后低咬合1例
刘鲁鹏, 赵歌, 杨云东, 肖慧娟
2024, 29(1):  77-8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13
摘要 ( 53 )   PDF (1622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上前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后出现低咬合(infraocclusion)现象,分析和讨论此类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患者左上中切牙外伤致冠根折断至龈下而无法保留,微创拔除患牙后进行不翻瓣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7个月后完成氧化锆饰瓷冠修复,CBCT和根尖X线片检查显示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唇侧骨板厚度充足,边缘骨水平稳定。术后5年随访发现21种植体下沉,呈现低咬合情况。
综述
基于CBCT的深度学习辅助解剖结构分割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高乾程, 李新东, 曹明国, 刘云峰
2024, 29(1):  82-8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14
摘要 ( 34 )   PDF (1333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深度学习进行口腔解剖结构分割相比手动分割及传统算法分割可高效获得精准、一致性良好的分割结果。该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术区解剖结构信息,进行口腔种植手术及口腔修复方案的设计。本文拟对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的深度学习在口腔种植领域解剖结构分割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计算机辅助口腔种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付爽, 黄滨, 冯意, 汪海燕, 孙为, 纪伟, 施斌
2024, 29(1):  87-9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4.02.015
摘要 ( 38 )   PDF (1295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种植体的植入精度,减轻手术创伤,提高种植治疗的成功率和美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技术被应用于种植手术。计算机辅助的种植手术主要分为两类:静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与动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其中,静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通过术前设计制作的手术导板引导术者植入种植体;而动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通过实时定位与追踪技术引导术者,其操作高效、快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口腔种植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计算机辅助口腔种植手术的分类和临床流程、种植体植入精度和影响植入精度的因素、临床效果和患者报告指标进行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