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说明
论文模版
论文介绍信及授权书
下载中心
自荐审稿人信息登记表
自荐为本刊审稿人
更多...
关于本刊
期刊沿革
本刊审稿专家
编辑部联系方式
期刊在线信息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服务
当期目录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2025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30
上一期
基础研究
3种不同数字化辅助种植技术在全牙弓种植中精度的体外对比研究
李越, 赵文博, 王一茗, 李昕茹, 周立波
2025, 30(5): 421-42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1
摘要
(
47
)
PDF
(1296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磁吸式序列导板、榫卯式序列导板与口腔种植机器人在全牙弓种植中的精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30例标准化下颌全牙弓模型,根据种植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3组。术前拍摄CBCT进行种植规划,3组采用统一规划进行种植体植入,术后通过CBCT扫描进行偏差分析。
结果
口腔种植机器人组精度最高,其次为磁吸式序列导板,榫卯式序列导板相对最低。口腔种植机器人组、磁吸式序列导板组、榫卯式序列导板组在种植精度方面,植入点总偏差、根尖点总偏差、角度总偏差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植入点横向及深度偏差、根尖点横向及深度偏差方面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口腔种植机器人与磁吸式序列导板技术在全牙弓种植中均能实现较高精度,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
YOLOv5s_CBCT 模型在CBCT图像缺牙位置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刘文琦, 魏文泉, 莫宏兵, 沈晓蓉, 臧旖欣
2025, 30(5): 429-43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2
摘要
(
54
)
PDF
(2016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基于YOLOv5s的人工智能模型(YOLOv5s_CBCT)对缺牙位置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测量价值,为口腔种植术前规划提供精准量化工具。
方法
基于跨阶段部分融合模块(C2f)和大选择性核模块(LSK)构建C2f_CBCT模块和LSK_CBCT模块,并使用空间到深度下采样模块(SPD)、幽灵卷积模块(GhostConv)、幽灵C3模块(C3Ghost)和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等模块和结构,提出YOLOv5s_CBCT模型,将测试图像输入到训练完成后的YOLOv5s_CBCT模型中,分别得出模型对4个种植区域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预测平均值并进行误差分析;使用双向方差分析探究影响测量结果的显著因素,并进一步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和Tukey检验来加强和完善双向方差分析的结论。
结果
(1)模型对比实验表明,YOLOv5s_CBCT模型的检测精度更高,且参数量和计算量更低。(2)模型对4个种植区域中牙槽骨高度检测的平均值误差最大为0.15 mm,最小为0.03 mm,对宽度检测的平均值误差最大为0.26 mm,最小为0.10 mm。(3)双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检测结果受到种植区域的显著影响,而不受测量方式的影响。(4)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人工测量和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Tukey检验确定了对测量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的种植区域的分组情况。
结论
YOLOv5s_CBCT模型的测量值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且YOLOv5s_CBCT模型便于在医学仪器上部署。
临床研究
不同初始生物学宽度对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徐业豪, 任碧晖, 戴婕婷, 郭水根, 魏洪武
2025, 30(5): 440-44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3
摘要
(
24
)
PDF
(1304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初始生物学宽度(IBW)对其边缘骨吸收(MBL)是否具有差异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种植修复的患者83例,种植体122颗(种植位点近远中向IBW 244个),按照不同IBW分为A(1.24~3.56 mm)、B(3.59~4.33 mm)、C(4.36~5.21 mm)、D(5.23~8.53 mm)4个组,于术后即刻(T1)、修复后即刻(T2)、随访3~5年(T3)拍摄影像学资料,观察MBL情况,分析单纯锥度固位种植系统不同IBW是否会影响种植体MBL。
结果
T1-T2时期,A组MBL显著低于C组和D组(
P
<0.05),B组MBL显著低于D组(
P
<0.05)。T1-T3时期,A组MBL显著低于D组(
P
<0.05)。T2-T3时期,MBL差异在4个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黏膜厚度亚组的比较中,A、B 2组薄龈与厚龈种植位点在MBL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5),在C组T1-T2及T1-T3时期薄龈相比厚龈种植位点显现出更多的骨吸收(
P
<0.05),D组中在T1-T2时期薄龈相比厚龈种植位点显现出更多的骨吸收(
P
<0.05)。
结论
在种植体植入后到冠修复完成阶段, IBW较大(≥4.36 mm)的种植位点可观察到更多的MBL,单纯锥度固位种植系统的IBW在负荷后对MBL无显著影响;骨改建阶段,厚龈生物型相较薄龈生物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MBL。故本研究建议将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植入骨下≥2 mm以避免种植体螺纹早期暴露。
拔牙位点保存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前牙美学区拟拔除患牙中的应用
刘建兴, 付焱, 刘珂兆, 张炜
2025, 30(5): 449-45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4
摘要
(
36
)
PDF
(1248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拔牙位点保存在Ⅲ或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前牙美学区患牙拔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就诊因慢性牙周炎拟行前牙美学区患牙拔除的8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纳入40例患者,微创拔牙后行拔牙位点保存;对照组纳入40例患者,仅行微创拔牙。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槽骨三维轮廓变化及治疗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的CBCT测量结果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均降低,但试验组的降低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060);在距术后即刻牙槽嵴顶2 mm处的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上,2组均有吸收,但试验组的吸收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008);在距术后即刻牙槽嵴顶4 mm处的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上,2组均增加,且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390)。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VAS均呈下降趋势。术后3 d和7 d时,试验组的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 d时
P
=0.0007,术后7 d时
P
=0.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拔牙位点保存可显著减少慢性牙周炎患者上颌前牙拔牙后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吸收,这可为后续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同时能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根盾技术在上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修复中的美学效果与临床分析
张佳园, 刘辉, 黄诗诗, 陈颖, 陈庆生
2025, 30(5): 456-46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5
摘要
(
31
)
PDF
(130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探讨根盾技术在上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86例上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修复患者,根据种植术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43例。根盾技术种植组(试验组)采用根盾技术联合即刻种植体植入;常规种植组(对照组)采用微创拔除患牙后即刻种植体植入。统计2组患者的种植体留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并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的探诊深度(PD)、红色美学评分(PES)、白色美学评分(WES)及龈沟出血指数(mBI)。
结果
试验组种植体留存率为95.35%,对照组为88.3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237)。在患者满意度评价中,试验组在软组织色泽、整体美观、咀嚼感受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01),具体评分如下:试验组分别为(8.72±0.90)分、(9.13±0.54)分、(8.45±0.67)分、(25.36±1.42)分;对照组分别为(7.36±1.45)分、(8.22±1.30)分、(7.01±1.63)分、(22.59±1.74)分。术前2组的PES、mBI及PD比较均无差异(
P
>0.05)。术后,试验组的PES和WES评分分别为(8.68±0.89)分和(9.01±0.3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1.41)分和(8.30±0.76)分(
P
<0.001)。试验组的mBI和PD值分别为(0.27±0.08)分和(2.35±0.68)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0.36)分和(3.27±0.91)mm(
P
<0.001)。此外,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与对照组的13.9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501)。
结论
2种治疗方案均具有较高的种植成功率和安全性,但根盾技术在上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修复中展现出更强的美学效果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帐篷螺钉技术修复严重骨缺损的效果观察(附11例病例报告)
郑嘉宝, 高文莫, 陈明
2025, 30(5): 464-47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6
摘要
(
28
)
PDF
(1847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帐篷螺钉技术在治疗严重骨缺损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的11例严重骨缺损患者、共计19个骨增量位点的病例资料。应用帐篷螺钉技术进行骨增量,术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观察骨增量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骨宽度平均增加(3.12±0.30)mm,骨高度平均增加(1.29±0.50)mm。4个骨增量位点(2例患者)发生帐篷螺钉暴露,但骨增量区域无感染迹象。
结论
帐篷螺钉技术符合“中央支撑”理念,即在骨增量区域中央放置帐篷螺钉,使其贯穿并支撑成骨空间。该方法有效增加了水平骨宽度,但对垂直骨增量效果尚存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
胶原蛋白海绵修补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窦膜穿孔的回顾性研究
厉润旭, 邓磊, 黄海涛
2025, 30(5): 472-48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7
摘要
(
26
)
PDF
(1724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胶原蛋白海绵修补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TSFE)中窦膜穿孔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至2024年9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行TSFE的30例患者(42颗种植体),按术中是否发生窦膜穿孔分为穿孔组(
n
=13)与非穿孔组(
n
=29)。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影像,测量新生骨高度(NBH)及新生骨指数(NBH/IPL)。
结果
穿孔率为30.95%;术后6个月2组种植体留存率均为100%,无窦腔感染。穿孔组NBH为(2.22±0.61)mm,NBH/IPL中位数为58.33%(42.08%,84.58%),均低于非穿孔组(
P
<0.05);穿孔组(A型和C型)成骨与非穿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B型穿孔成骨显著减少(
P
<0.05)。
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可部分封闭TSFE窦膜穿孔并维持基础成骨,但穿孔会使成骨量降低,B型穿孔影响最大。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患者使用国家集采种植体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悦言, 李丽, 矫明秀, 鲍娴静
2025, 30(5): 481-48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8
摘要
(
22
)
PDF
(1291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患者选用国家集采种植体的因素,提升患者对集采种植体的使用意愿,减轻患者口腔种植治疗的经济负担。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烟台市某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696例种植患者(有效问卷回收率90.86%)的临床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包含“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规范、感知风险、使用意愿、实际行为”6个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各维度对患者选用集采种植体意愿的影响路径。
结果
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0.774,KMO=0.790,累积方差解释率= 70.5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CMIN/DF=3.414,RMSEA=0.059,IFI=0.939,CFI=0.939,TLI=0.925)。路径分析显示:态度(直接效应=0.15,
P
<0.05)、主观规范(直接效应=0.80,
P
<0.05)可直接正向影响使用意愿;使用意愿(直接效应=0.60,
P
<0.05)、感知风险(直接效应=0.17,
P
<0.05)可直接影响实际行为;知觉行为规范对使用意愿无显著影响(
P
>0.05)。主观规范中,“朋友介绍”的条目载荷系数最高(1.88),对患者决策影响最大。
结论
推动患者选用国家集采种植体,应当保证集采种植体质量,降低集采种植体不良事件,提升医生对不同种植体的认知度,充分发挥医生的推介作用,加强对集采种植体的宣传。
典型病例分析
3D打印个性化钛网联合引导骨再生修复前牙美学区严重骨缺损1例
廖骏, 李韬, 龙慧, 雷荣昌, 高常乐
2025, 30(5): 488-49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09
摘要
(
21
)
PDF
(1731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1例3D打印个性化钛网(3D-PITM)联合引导骨再生(GBR)在前牙美学区严重骨缺损数字化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患者因外伤导致前牙美学区天然牙连续缺失,伴严重骨缺损,美观及功能受显著影响。临床采用3D-PITM联合GBR术式进行骨增量,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种植外科导板辅助下完成种植体植入及修复。结果显示:3D-PITM联合GBR术后6个月,11位点骨宽度由术前3.72 mm增加至7.31 mm,骨高度由术前14.11 mm增加至15.97 mm;21位点骨宽度由术前3.58 mm增加至7.41 mm,骨高度由术前11.97 mm增加至15.59 mm,实现了预期骨增量效果,重建了牙槽骨轮廓,为种植体“以修复为导向”的精准植入提供了充足骨量。术后随访期间成骨稳定,种植体边缘无明显骨吸收。分别于戴牙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评估红色美学评分(PES)、白色美学评分(WES)及患者满意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表明美学效果良好且稳定,前牙美观与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病例报告
GBR结合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垂直骨增量1例
于飞, 魏士博, 张旭, 郭水根, 魏洪武, 黄江琴
2025, 30(5): 495-50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10
摘要
(
26
)
PDF
(1882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重度吸收伴骨凹陷时,临床上需进行复杂骨增量后延期种植。本文报告1例引导骨再生(GBR)结合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TSFE)增加垂直向骨增量的病例,应用三维数字化拟合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影像资料,结果显示骨高度从术前不足1.00 mm增加了9.67 mm(其中窦内提升高度为4.41 mm,牙槽嵴顶骨高度增加了5.26 mm,体积增加了934.22 mm³为术前体积的3.4倍)。这一治疗结果表明,GBR结合TSFE可获得理想的垂直骨增量效果,缩短患者就诊周期。
综述
水平骨增量中香肠技术的研究进展
周圣辉, 杨子楠
2025, 30(5): 502-50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11
摘要
(
37
)
PDF
(1209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牙槽骨缺损的骨增量治疗始终是口腔种植领域的重大临床挑战,其骨再生效果直接影响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传统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牙槽嵴顶水平骨增量中存在屏障膜移位、成骨空间维持不足等技术瓶颈。香肠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水平骨增量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改良的屏障膜固定方式和骨增量材料空间维持机制,显著提升了水平向骨增量的可预测性。现有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香肠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稳定的骨增量,其特殊的空间维持特性更可为刃状牙槽嵴的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为临床医师应对复杂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文中将对香肠技术的起源、步骤及优点、技术发展变化历程及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制定个体化骨增量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种植机器人在即刻种植中的应用现状
王梓安, 张旭东, 胡可, 李昱辉, 李瑶函
2025, 30(5): 509-51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10.012
摘要
(
24
)
PDF
(1244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种植机器人在即刻种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为即刻种植中机器人应用的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支持。首先介绍了即刻种植的难点及种植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然后详细阐述了种植机器人在即刻种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临床应用成果、优势和复杂病例适应范围等;同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局限性、成本和人员培训等问题;最后,对种植机器人在即刻种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