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30
    上一期   
    专家笔谈
    口腔种植与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宿玉成
    2025, 30(4):  317-33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1
    摘要 ( 71 )   PDF (2181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已成为抗骨吸收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并发症,近年来这一问题备受关注。对种植患者而言,严重的MRONJ可以对颌骨产生严重后果且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近年来,关于MRONJ有大量的文献报告,但其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将从MRONJ的定义、发病率、病因和发病机制、分期和诊断标准、组织病理学表现、风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探讨种植体周MRONJ(PI-MRONJ)的风险与应对方法。目前MRONJ的很多方面存在分歧和争议,希望本文的客观论述能为临床医生展现目前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MRONJ和PI-MRONJ提供参考。
    基础研究
    氧化石墨烯/氧化锌/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张国梁, 汪建国, 张宏宇, 张双圣, 吴江
    2025, 30(4):  331-34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2
    摘要 ( 22 )   PDF (2583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建立兔股骨髁标准临界骨缺损模型,复刻氧化石墨烯/氧化锌/纳米羟基磷灰石(GO/ZnO/nHAp)复合微球的体内骨再生情况,以评估其作为骨再生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滴注法制备复合微球,将制备完成的氧化石墨烯/氧化锌(GO/ZnO)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微球及GO/ZnO/nHAp复合微球材料分别植入3组实验兔股骨髁标准临界骨缺损模型中,并设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完整取材后进行大体观察、放射线检查、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检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硬组织切片组化染色及肝肾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等评估,探讨植入材料的成骨性及骨结合情况。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同一时间点GO/ZnO/nHAp复合微球组经放射线检查、CBCT检查、qPCR及Western blot等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GO/ZnO及nHAp微球组,且qPCR、Western blot及硬组织切片组化染色,定量研究结果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微球材料在促成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GO/ZnO、nHAp、GO/ZnO/nHAp 3种微球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成骨活性。GO/ZnO/nHAp复合微球能有效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其体内骨传导、骨诱导性能明显优于GO/ZnO微球及nHAp微球,在骨缺损修复材料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
    自由手、动态导航和机器人辅助种植的精度比较
    刘海燕, 郑雨晨, 丁榆德, 杨帆, 王林红
    2025, 30(4):  341-34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3
    摘要 ( 35 )   PDF (1864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比较自由手种植、动态导航辅助种植和机器人辅助种植的精度,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种植手术中的精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种植手术的患者,分为自由手组、动态导航组和机器人组,通过对比术前CBCT设计的种植体位置与术后实际种植体位置来评估种植精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7例患者(96颗种植体),其中自由手组30例(31颗)、动态导航组28例(36颗)、机器人组29例(29颗)。结果显示机器人组起点总偏差为(0.91±0.46)mm,终点总偏差为(1.05±0.61) mm,角度偏差为3.07°±1.69°,均显著低于自由手组[起点总偏差(1.42±0.86)mm、终点总偏差(2.00±1.18)mm、角度偏差7.78°±3.58°]和动态导航组[起点总偏差(1.32±0.57)mm、终点总偏差(1.64±0.77)mm、角度偏差 4.59°±2.65°]。结论 与自由手和动态导航相比,机器人辅助种植在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
    帐篷钉技术在前牙美学区连续缺失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分析
    张传锴, 张佳园, 崔凌云, 叶亦涵, 林海燕, 陈庆生
    2025, 30(4):  349-35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4
    摘要 ( 26 )   PDF (1463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帐篷钉技术在前牙美学区连续缺失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杭州口腔医院城西分院种植中心接受治疗的86例前牙美学区连续缺失种植患者,根据骨增量术式及种植时机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帐篷钉技术+延期种植)和对照组(常规引导骨再生+即刻种植),每组43例。收集患者骨增量前、骨增量后6个月和12个月、种植体植入后及最终修复后1~12个月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影像资料。对比2组种植体留存率;基于CBCT影像,测量2组患者骨增量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牙槽嵴顶处的牙槽骨宽度;并参考红色美学评分(PES),评估患者修复即刻、最终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种植修复体的美学状况,比较2组差异。结果 对照组种植体留存率为98.21%,试验组为100.00%。试验组在骨增量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牙槽嵴顶处的牙槽骨宽度分别为(7.69±0.42)mm和(7.22±0.40)mm,均高于对照组的(6.53±0.39)mm和(6.20±0.43)mm(P=0.001)。试验组在最终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PES分别为(10.72±1.42)分和(9.95±1.3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2±1.20)分和(7.01±1.15)分(P=0.001)。结论 帐篷钉技术在前牙美学区连续缺失种植修复中能有效保障种植体的留存率,其效果与引导骨再生相当。在前牙美学区连续缺失种植修复病例中,帐篷钉技术可实现更佳的骨增量效果和美学修复效果。
    CGF联合冲击法在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的应用
    陈康, 赵丽娟, 孙海鹏, 黄莹莹
    2025, 30(4):  356-36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5
    摘要 ( 26 )   PDF (1683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植入材料的改良,本团队利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冲击法提升技术,通过改良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法,大大提高了上颌窦底提升的成功率,在增加提升高度的同时,也降低了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的风险。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23年5月至2024年8月在深圳市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单牙缺失的临床病例数据,使用冲击法联合液压提升技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对比种植位点术前术后的上颌窦底黏骨膜厚度、提升的高度等,明确此改良技术的优势。结果 临床分析数据表明按照改良方法的手术程序,上颌窦底黏骨膜的厚度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平均提升的高度达7.6 mm(P<0.001)。结论 通过数字化导板辅助,联合冲击法和液压提升技术,可以使原本只能盲视下操作的手术变成能精准控制的术式,在保证不损伤上颌窦底黏骨膜的情况下,有效分离提升上颌窦底黏骨膜,植入骨替代材料并同期完成种植体的植入。本方法的成功率高,并且效果显著,可将手术流程标准化,便于临床的使用推广。
    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常规抗生素对伴局限性牙周炎的种植术后感染患者菌斑指数及sICAM-1、IL-1β的影响
    汤明超, 曾庆祥, 张小燕
    2025, 30(4):  363-36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6
    摘要 ( 25 )   PDF (1381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析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常规口服抗生素对有牙周病并行牙种植术后感染患者的菌斑指数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白细胞介素-1β(IL - 1β)等的变化。方法 对2022年5月至2024年9月收治的60例局限性牙周炎种植牙术后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抗生素及局限性牙周炎治疗及种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治疗。对比2组疗效、干预前后种植体周软组织临床指标及种植体周黏膜沟液检测指标,包括sICAM-1、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干预后2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种植体周牙龈指数及临床附着丧失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01);干预3 d、7 d、1个月后,观察组种植体周黏膜沟液sICAM-1、IL-1β及MMP-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种植体周黏膜沟液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可减轻局限性牙周炎患者种植牙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种植体周炎症状态。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A-PRF中成骨与炎症因子的对比研究
    农英娇, 黎永薇, 陆婵, 邓翰林, 唐佳勤, 李淑洁, 梁丽华
    2025, 30(4):  370-37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7
    摘要 ( 22 )   PDF (1565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改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中关键成骨生长因子与炎症因子的释放差异。方法 按纳排标准分为糖尿病组和健康人组(每组n=8),分别采集静脉血,离心制备A-PRF膜并孵育后,在15 min、60 min、8 h、1 d、3 d、10 d、14 d和21 d收集析出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糖尿病组A-PRF中PDGF-BB累积释放量始终低于健康人组,且从15 min开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糖尿病组A-PRF中VEGF累积释放量在1 d至21 d均低于健康人组(P<0.01);(3)2组A-PRF中的EGF累积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组A-PRF中TGF-β累积释放量从1 d开始始终低于健康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糖尿病组A-PRF中TNF-α累积释放量从8 h开始始终都高于健康人组(P<0.05);(6)2组A-PRF中IL-6累积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患者A-PRF中成骨关键生长因子PDGF-BB、VEGF、TGF-β累积释放量显著降低,炎症因子TNF-α则持续升高,而EGF与IL-6的总体释放量未见显著差异。
    典型病例分析
    应用双区治疗技术行美学区不翻瓣即刻种植即刻修复:1例7年随访病例报告
    张佳, 孙显寅, 杨云东, 肖慧娟
    2025, 30(4):  377-38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8
    摘要 ( 17 )   PDF (1799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双区治疗技术在上颌前牙区不翻瓣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中的应用效果。1例47岁女性患者因右上中切牙外伤致复杂冠根折无法保留,微创拔除后采用双区治疗技术行不翻瓣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7个月制取个性化印模,完成螺钉固位的氧化锆冠修复。随访观察7年,美学效果理想,患者满意。CBCT及平行投照根尖片检查显示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稳定,唇侧骨板厚度良好。数字化口内扫描分析显示唇侧轮廓形态得到良好维持,无明显塌陷与吸收。经此病例分析提示,通过严格的病例筛选及规范的临床操作,双区治疗技术在不翻瓣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病例中可获得稳定的长期美学效果。
    病例报告
    种植体周囊肿1例
    许曼君, 刘春杰, 孙吏聪, 李宏, 郭福君
    2025, 30(4):  384-38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09
    摘要 ( 265 )   PDF (1599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1例由邻牙根尖周炎引发的种植体周囊肿的病例。患者因右侧下颌47位点种植体周肿痛就诊,经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等检查确诊。治疗中行47位点松动种植体拔除及病变组织刮除,并对46牙进行部分牙根截除及病变刮治,术后病理提示为牙源性囊肿伴感染,随访示创口恢复良好。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例进行分析,探讨种植体周囊肿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手段及防治策略,旨在为口腔种植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助力提升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二次骨劈开配合GBR治疗右下磨牙区水平骨量不足的种植修复1例
    徐微, 刘健忠, 王予江
    2025, 30(4):  388-39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10
    摘要 ( 19 )   PDF (1831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下颌后牙游离缺失存在刃状牙槽嵴时的治疗方法,本病例采用二次骨劈开配合引导骨再生(GBR)后延期种植。针对下颌牙槽嵴顶宽度不足,符合骨劈开适应证的患者,实施二阶段骨劈开:首次手术行骨皮质劈开以促进骨改建;术后1个月行二次骨劈开并同期植入种植体,联合GBR完成水平骨增量。结果可见水平骨量(牙槽骨宽度)增加4~5 mm,满足了临床种植要求,同时减少了种植过程中种植体颊舌侧暴露的风险,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治疗周期,但2年后随访发现术区颊侧骨板存在吸收(0.1~0.3 mm/年)。因此,二次骨劈开式种植法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重度狭窄(宽度≤3 mm)患者提供诊疗选择,但需关注远期骨吸收问题。
    综述
    种植体植入深度对种植体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莉, 周文娟, 柳忠豪
    2025, 30(4):  393-39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11
    摘要 ( 24 )   PDF (1313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持种植体周围的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稳定性对于种植体治疗的长期成功至关重要,其中种植体平台与牙槽嵴顶的相对位置在边缘骨吸收和软组织的附着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种植体植入深度仍存有争议。本文就种植体不同植入深度对牙槽骨和软组织改建的影响进行综述。
    种植修复体𬌗设计
    王千辰, 曹烨, 葛严军
    2025, 30(4):  399-40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12
    摘要 ( 25 )   PDF (1336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修复是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主要修复方法之一,其牙合设计是影响修复效果及种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目前种植修复设计种类繁多,部分设计已达成基本共识,而针对无牙颌种植等复杂设计尚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工作中也缺乏共识性结论。本综述从种植义齿与天然牙的差异出发,回顾咬合力与种植体骨吸收及机械并发症的关系,系统综述不同类型种植修复体的牙合设计,归纳各种修复类型牙合设计的总体原则,以期助益临床决策。
    表面处理技术对牙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英杰, 王梦雪, 曹语, 许姿曼, 徐雨欧, 刘乐华
    2025, 30(4):  405-41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13
    摘要 ( 23 )   PDF (1333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体骨结合是指承载负荷的种植体与周围有序的骨组织之间形成的结构性、功能性直接连接,该过程复杂且涉及多种细胞类型的相互作用。成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黏附、增殖和分化,通过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促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对骨结合的实现至关重要。良好的骨结合可增强种植体稳定性、降低感染风险,进而提高修复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然而,研究表明糖尿病会干扰骨结合过程,降低种植体成功率,为增强糖尿病患者的种植体骨结合,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如持续抗菌材料、生物因子缓释材料及表面改性技术等。其中,种植体表面处理因能提高骨结合性能、增强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机械处理、涂层修饰、生物材料支架等种植体表面处理方式的作用原理与应用效果。
    可注射水凝胶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杨玉浦, 董哲勤, 于红伟, 刘煜, 王晓虹, 王胜妙, 兰晶
    2025, 30(4):  412-42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8.014
    摘要 ( 23 )   PDF (1329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新型生物材料逐渐成为现代骨组织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可注射水凝胶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高度可调性和药物负载能力,逐渐成为骨组织修复领域的重要材料。本文综述了可注射水凝胶在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