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上一期   
    颧种植与牙种植论坛
    写在颧种植与牙种植论坛前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编辑部
    2025, 30(3):  201-20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1
    摘要 ( 23 )   PDF (1514KB) ( 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颧种植技术的无牙上颌新分类及即刻负荷解决方案
    吴轶群, 王凤, 陶宝鑫
    2025, 30(3):  203-20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2
    摘要 ( 21 )   PDF (2220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牙颌的即刻负荷一直是临床热点问题,中重度萎缩的无牙上颌种植即刻负荷更是热点中的难点。尽管无牙上颌种植即刻负荷的可靠性已逐渐得到更多文献证实,但在上颌骨量明显不足时,如何实现即刻负荷就显得极其重要且充满挑战。国内外虽提出了多种无牙上颌分类方法以满足无牙颌种植即刻负荷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这些分类方法仍无法涵盖所有临床病例的复杂情况,也难以在临床工作中为方案选择提供明确指导。本文基于近年来颧种植技术的长足发展,提出了基于颧种植技术的无牙上颌新分类及其可实现即刻负荷的种植方案:1. 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5-5)区域骨量充足,无需骨增量能够植入至少4颗常规种植体,可采用倾斜种植实现即刻负荷;2. 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4-4)区域骨量充足,无需骨增量能够植入至少2颗常规种植体,可采用前牙区2~4颗常规种植结合双侧后牙区单颧种植实现即刻负荷;3. 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5-5)区域骨量不足,而双侧第一、第二磨牙(6、7)区域骨量充足,每侧无需骨增量至少能够植入1颗常规种植体,可采用双侧前牙区颧种植、后牙区常规种植实现即刻负荷;4. 上颌整体(7-7)区域骨量不足,可采用双侧双颧种植实现即刻负荷。该分类及实现即刻负荷的种植方案旨在涵盖无牙上颌各种复杂临床情况,为无牙上颌种植即刻负荷的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短种植体在无牙上颌种植中的应用
    周延民, 罗嘉欣
    2025, 30(3):  209-21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3
    摘要 ( 20 )   PDF (1370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牙上颌患者常因牙槽骨吸收、上颌窦气化等因素面临骨高度不足的挑战,传统种植体难以获得足够的初始稳定性。短种植体(长度通常小于8 mm)作为一种解决骨量不足的创新方案,近年来在无牙上颌种植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围绕无牙上颌患者短种植体的应用情况、初始稳定性要求、影响因素及上部结构修复设计进行阐述。
    颧种植术后上颌窦健康状况变化:一项16年的长期随访研究
    周国辉
    2025, 30(3):  217-22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4
    摘要 ( 12 )   PDF (175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上颌窦炎是颧种植治疗中最常见的生物学并发症,而手术术式和颧种植体植入路径一直被认为与上颌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颧种植治疗后出现上颌窦炎的致病原因一直未能明确,但临床医生仍试图通过不同的手术术式降低上颌窦炎发生的风险,如曾有结合上颌窦底提升的颧种植手术的相关研究报告。方法 随访2007至2008年间接受双侧颧种植手术结合同期上颌窦底提升的患者,通过长达16年的随访评估其上颌窦的健康状况。结果 研究纳入16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完成了随访期的临床检查,11例患者完成了CBCT影像学随访评估。31颗颧种植体在随访期内留存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反复出现左侧上颌窦炎,1例无症状患者出现上颌窦浑浊影像,2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上颌窦施耐德膜增厚,但未患上颌窦炎。结论 颧种植时结合不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未能完全防止引发上颌窦炎。
    上颌牙列缺失伴巨大上颌窦颧种植即刻负荷修复治疗1例
    康仕博, 马伊娜, 郭爱霞, 高鹏, 马伟萍, 程星涵, 于琼, 张大勇
    2025, 30(3):  224-233.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5
    摘要 ( 10 )   PDF (227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1例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重度萎缩伴有巨大气化上颌窦,且修复空间不足的患者实施了颧种植并即刻负荷治疗,即拔除上颌余留牙后,佩戴临时义齿,抬高6 mm咬合高度后,行上颌双侧颧种植+倾斜种植手术,术后第3天完成即刻负荷,术后6个月完成最终修复。本病例通过对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充分剖析,排除了其他几种手术方案的可行性,最终选择双侧颧种植+倾斜种植方案,较好的修复了患者的缺失上颌牙。通过对其病例分析,总结了该类病例诊治的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医生处置此类种植病例提供了诊治经验。
    倾斜种植在无牙上颌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郭厚佐, 邸萍
    2025, 30(3):  234-242.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6
    摘要 ( 15 )   PDF (139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牙上颌患者在种植修复过程中往往面临剩余骨量不足的临床挑战。倾斜种植通过优化种植体的三维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患者剩余骨组织解剖结构,在规避骨增量手术风险的同时,可实现种植体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倾斜种植相较于传统的骨增量后种植技术,不仅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而且支持即刻修复,有效缩短了患者整体的治疗周期。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倾斜种植在无牙上颌种植修复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本文将从临床适应证、手术操作要点及临床预后等方面系统评述倾斜种植在无牙上颌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导航辅助上颌骨缺损颧种植治疗的外科数字化流程
    苏冠宇, 王凤
    2025, 30(3):  243-249.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7
    摘要 ( 13 )   PDF (1660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颌骨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语言和吞咽功能,还对面部美观造成显著损害。传统的赝复体修复和游离皮瓣重建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颧种植技术通过将种植体固定于颧骨,为上颌骨缺损的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然而,该技术涉及复杂的颅颌面解剖结构,对手术精度和操作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临床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前精准规划和术中高效执行。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颧种植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预测性。本文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上颌骨缺损颧种植外科中的应用流程,包括多模态影像数据的采集与配准、基于修复需求的种植体三维规划、动态导航系统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临床应用,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持续发展,颧种植手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向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迈进。
    颧种植现状:技术演进与临床应用
    陈静霞, 周延民
    2025, 30(3):  250-25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8
    摘要 ( 15 )   PDF (1364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颧种植作为上颌骨严重萎缩患者的临床解决方案,突破传统种植限制,实现了上颌骨-颧骨联合固位种植体。本文系统整理了颧种植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探讨其在复杂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适应证演变及创新治疗策略,旨在为口腔颌面修复领域的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支持。
    基础研究
    不同螺纹种植体即刻种植即刻负荷的比格犬体内实验
    李昕茹, 曹泽鹏, 刘一伯, 韩泽奎, 周立波
    2025, 30(3):  255-26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09
    摘要 ( 13 )   PDF (180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2种不同螺纹设计的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即刻负荷时对种植体和种植体周围骨界面生物学分布的影响及其骨结合情况。方法 采用比格犬建立即刻种植即刻负荷模型,通过组织学实验检测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BLX)和锥柱状种植体(BLT)2种种植体的植入精度、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及骨结合情况,评估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骨结合情况。结果 BLX种植体和BLT种植体在植入点总偏差、根尖点总偏差和角度偏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3个月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和锥柱状种植体各个方向的IS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组织学观察,发现锥柱状种植体的骨-种植体接触(BIC)和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值均显著小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P<0.05)。结论 双螺纹锥柱状设计的种植体在即刻种植即刻负荷时具有较高的初始稳定性和骨结合率,提示临床上磨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荷时可优先考虑使用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
    临床研究
    基于KABP模式的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在牙周病患者口腔种植术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陈珊珊, 王雪, 袁苗
    2025, 30(3):  262-268.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0
    摘要 ( 8 )   PDF (159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基于知信行(KABP)模式的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在牙周病患者口腔种植术后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省口腔医院)行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6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采用KABP模式的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干预。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种植体周指标包括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疾病知识认知度、口腔专业维护依从性、种植体周炎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2组种植体周指标[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细胞因子水平(IL-8、IL-1β、TNF-α)、疾病知识认知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种植体周指标、细胞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知识认知度、口腔专业护理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种植体周黏膜炎和种植体周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修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KABP护理模式结合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应用能有效改善种植体周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口腔种植后牙周病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度、口腔专业维护依从性及满意度,降低种植体周黏膜炎和种植体周炎的发生率。
    口腔种植患者中上颌窦外生骨疣的CBCT评估
    王屹博, 丁超, 庄家彤
    2025, 30(3):  269-27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1
    摘要 ( 11 )   PDF (151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CBCT上颌窦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研究本院口腔种植患者中上颌窦外生骨疣(MSE)的相关参数,并评估其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了2023年7月至2025年4月533例于我院种植科治疗前行CBCT检查患者的上颌窦影像,收集了关于MSE位置、大小、形状、对称性、是否伴周围黏骨膜异常与上颌窦间隔及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数据,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33例患者1 066侧上颌窦中有59例患者的74侧上颌窦内发现MSE影像,双侧MSE发生率(15例)25.4%。74侧MSE中,珍珠型40侧、扁平型26侧与不规则型8侧(54.1%、35.1%与10.8%);位于上颌窦外侧壁38侧(51.4%)、窦底32侧(43.2%)、内侧壁4侧(5.4%);49侧伴发黏骨膜异常影像(54.1%)、8侧伴发上颌窦间隔影像(10.8%)、12侧单个窦内含2个及以上独立MSE影像(16.2%),MSE最长径(7.67±4.86)mm。性别或年龄与MSE的发生率和位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多数MSE单发在单侧上颌窦的外侧壁与窦底,且不伴窦内骨间隔,多为较小的珍珠型,其上颌窦多伴黏骨膜异常影像。性别或年龄与MSE的发生率间无统计学意义,MSE的各分型与其大小有显著差异。
    综述
    不同颈圈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影响的Meta分析
    万克, 郝俊江, 宿瀚奇, 宿玉成
    2025, 30(3):  275-280.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2
    摘要 ( 15 )   PDF (1613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种植体光滑颈圈与粗糙颈圈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电子检索Embase、PubMed、知网、万方数据库并引文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审阅、评估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702颗种植体。Meta分析显示,粗糙颈圈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明显小于光滑颈圈组[MD=0.34,95% CI(0.08,0.61),P<0.05]。亚组分析显示,当种植体植入时间在12个月以内时,粗糙颈圈对种植体边缘骨保存的优势更加显著。结论 基于现有证据表明,种植体粗糙颈圈相较于光滑颈圈更有利于种植体边缘骨的保存。
    种植体周炎在鼠类实验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孙雨欣, 施斌, 吴涛
    2025, 30(3):  281-287.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3
    摘要 ( 10 )   PDF (136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体周炎是口腔种植修复最棘手的并发症,也是直接导致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成功构建相关动物实验模型是研究种植体周炎发病机制的重要工具。本综述从实验动物的选择、建模方法、建模时间、建模结局指标评价及建模成功率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对种植体周炎鼠类实验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种植体周炎的动物模型构建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帮助。
    屏障膜在口腔引导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李广大, 丁明超, 常欣, 经博雅, 王敬夫, 王维戚
    2025, 30(3):  288-295.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4
    摘要 ( 16 )   PDF (1397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导骨再生(GBR)已成为治疗局部颌骨缺损的一种临床标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屏障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通过阻止软组织从黏膜侧向屏障膜的侵入,创造空间来支持骨生长。不同类型的屏障膜因其来源、制备方法和结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其在临床的应用也有所差异。本文对GBR中常见屏障膜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总结,重点比较了不同类型生物膜的特性,强调了这些生物材料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未来材料发展的可能改进方向。
    基于微生态失调的种植体周疾病及干预策略
    陈刚, 赵鑫, 钟飞, 顾红政
    2025, 30(3):  296-304.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5
    摘要 ( 11 )   PDF (147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体周疾病是发生在种植体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炎症,以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主要分为种植体周黏膜炎与种植体周炎,口腔菌群失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即口腔微生物群在组成和功能上发生改变。在将种植体周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微生态失调相联系的过程中,微生物组研究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需要阐明失调的微生物组结构开始产生并持续存在的相关机制,还要明确宿主与微生物组之间的因果关联,以及伴随疾病进程出现的继发性微生物变化。本文从概念层面对菌群失调进行了系统性分类,并概述各类别间的免疫学关联;进一步探讨细菌菌群失调的成因及其在种植体周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同时分析了其对临床治疗策略的潜在影响。从分子层面理解口腔微生态失调的起源、其内在调控机制和环境调节因素及其下游效应,希望为开发针对种植体周疾病的微生物组靶向疗法提供有益思路,为推动种植体周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Wnt/ Ca2+/CaMKⅡ信号通路在成骨调控及糖尿病骨代谢异常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丁佳琪, 周文娟
    2025, 30(3):  305-311.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6
    摘要 ( 8 )   PDF (138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骨代谢平衡异常密切相关,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成骨细胞活性,进而导致骨代谢异常。与此同时,糖尿病氧化应激也会严重影响新骨的形成过程,导致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甚至种植体失败。Wnt/Ca2+/CaMK Ⅱ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分化、骨基质合成及骨组织重塑。本综述重点探讨了Wnt/Ca2+/CaMK Ⅱ信号通路对糖尿病骨代谢平衡的影响,明确了该通路在糖尿病骨代谢紊乱中的相关作用机制,还讨论了该信号通路作为糖尿病相关骨质病变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为代谢性骨病及糖尿病患者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的干预提供思路。
    教育教学与管理
    PBL+CBL教学法在抽吸法处理上颌窦囊肿辅助的上颌窦底提升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王婧, 蒋宇寰, 周炜凯, 满毅
    2025, 30(3):  312-316.  DOI: 10.12337/zgkqzzxzz.2025.06.017
    摘要 ( 11 )   PDF (136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学习(PBL)联合病例导向学习(CBL)教学法在抽吸法处理上颌窦囊肿辅助的上颌窦底提升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23级口腔种植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0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课程围绕抽吸法处理上颌窦囊肿在上颌窦底提升中的应用展开,涵盖理论课程教学与手术实操演示。试验组采用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通过比较2组学生的课堂表现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质量、团队合作、临床思维、沟通表达方面)、理论知识与临床前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反馈(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师教学效果),评价2种教学法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学生在课堂表现、理论知识、临床前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和对课程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C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知识理解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